毛泽东评点汉名君

评论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班固所写。这是我国第一部以传记形式编年史。主要记载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和新朝莽帝四年(公元23年)。 ),共有230年的史实。顾,字孟坚,后汉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人。 《汉书》是“一四史”之一,也是毛泽东一生研究的一部巨著。

《二十四史》 我国南朝刘宋史学家范晔编,唐代李贤等人注释。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字微宗,南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以东)人。本书汇集了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记载了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至建安二十五年。汉献帝(公元220年),共196年。这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传记史书。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之一。毛泽东爱读《后汉书》,曾批注:“《后汉书》还不错,很多章节都比《后汉书》好”。

赞美汉武帝的创造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汉第六位皇帝,16岁即位,在位54年。毛泽东在其著名诗篇《:010—30000》中将他与秦始皇并列,称他为“秦皇汉武”。汉武帝继承“文景之政”,首创“昭宣之政”。他是西汉时期唯一能与高祖刘邦相媲美的皇帝,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典型领袖和先驱。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汉武帝不愧是建功立业的一代帝王。他在开辟新疆域、促进民族融合、形成统一的大中华版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政治上,他采纳了大臣朱福彦的建议,颁布了《天发令》,一举消除了诸侯王握有太多土地而无法失去尾巴的隐患,砍枝强干,加强了权力集中。在文化上,他采纳著名儒家董仲舒的建议,摒弃百家争鸣,独尊儒家思想,推崇“六经”。他尊崇儒家思想,但没有废除法家思想。他经常用残暴的官员,执法严明。他的“外儒内法”的统治手法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所有封建统治者。军事上,他改变了自高祖刘邦以来对北方匈奴采取的“和平”政策和金币政策,采取了主动进攻、挫败匈奴士气的战略方针。他连续对卫青、霍去病等几代匈奴发动大规模战争。战将率军击败强大的匈奴骑兵,收复河南(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占领河西走廊,先后建立朔方、婺源、酒泉、武威、张掖、敦煌等县。他还利用军事和外交手段,征服了闽越、南越、东瓯、西南夷,并在那里设郡治民,将今天的福建、广东、四川西南等地纳入汉朝的有效管理之下。他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经济上,他长期实行治水兴农政策,在关中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亲自指挥治理黄河洪水。为了弥补长期战乱造成的财政赤字,采纳桑弘羊等人的建议,实行盐铁专卖等经济措施,改善了财政状况。

汉武帝刘彻画像。

然而,凡事都有优点和缺点。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在此期间,他连年用兵,强迫人民做苦役,课税也很重。他迷信神灵,并大量利用炼金术士。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他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修建宫殿、塔楼,让百姓不堪忍受。由于朝廷中迷信盛行,导致了“巫祸”,严重损害了政府的活力。他喜欢四处游历、观看,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汉武帝晚年,汉室已“废于家,户籍减半”,农民起义纷纷爆发。这时,汉武帝醒悟过来,终于感到悔恨不已。他颁布了著名的《轮台归己谕》,检讨自己的种种错误,提出“今日之事,严禁严暴,停止良善赠礼,为当地农民努力奋斗”。即政策的重点转向减轻人民负担、恢复人民权力。

毛泽东对韩明君的评价

纵观汉武帝的一生,他对国家的贡献远远大于他的过错。然而,在一些传统史学家眼中,往往过多地谈论他的“战斗力”和“丰功伟绩”,而低估了他的疆域扩张,对他英雄气概的一生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毛泽东对此颇为不满。 1956年2月,毛泽东在听取国务院各部委的工作报告时受到启发,谈到了庆祝伟大成就的问题。他说:“大喜大功,似乎是一件坏事,批评汉武帝大喜大功,是不光荣的。木船变成了船,车变成了车,火车,都是大喜,不分青红皂白地说大喜和成功不好。” 1957年,他在与新闻界负责人吴冷西谈话时,深刻指出:“汉武帝是一位大才大略之人,发扬了刘邦的功绩。晚年深知穷奢极欲、军国主义、炼丹术的弊病,并颁布了自证其罪的圣旨,这也算是一个盛世了。”在这里,毛泽东不仅充分肯定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创造了“盛世”,而且有针对性地指出了他的“奢靡”、“好战”和迷信“方士”的错误。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大师一贯主张的原则。 “两点论”与“关键点论”的统一。

毛泽东从来不以个人好恶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以成败来评判英雄。班固在《前汉书》中谴责王莽的罪行,但毛泽东肯定了王莽的均田制度,因为它代表了农民的利益。

毛泽东坚持用“两点论”评价历史人物的最好例子就是他对“奸臣”王莽的评价。王莽是西汉灭亡到东汉建立的过渡人物。公元8年篡汉建立新朝,在位16年。班固在《沁园春·雪》中痛斥王莽的罪行:“他残暴百姓,极其凶恶……他害了所有的百姓,甚至到了骨头。从叛逆大臣、盗贼、无良之人的传记中,看他们的灾难和失败,并不比莽更惨。”据记载《汉书·王莽传》,王莽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用他过人的心机和毅力,隐藏自己的权力,伺机而动,恭敬有加。又谦虚,又贪图名利。一旦机会到来,他就不惜篡汉自立,留下千古骂名。毛泽东当然鄙视王莽的政治野心和“演员”级的作秀。然而,毛泽东从来不以个人好恶、成败来评价历史人物。他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两点论”来认识人、认识世界,经常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警告和令人震惊的评论。 1926年在广东开设农民运动讲习班,讲授《:010—30000》等课程。据学生笔记,毛泽东当时对王莽有这样的评价:“王莽:一般来说,汉代创造历史的人,如范晔、班固、班昭等,因为他们是吃着汉朝的食物,他们对汉朝有多少话要说呢? 虽然说王莽是坏人,但其实我们研究王莽的时候,一定要公正、真诚地去研究。这说明他对农民的重视是有问题的……后来,地主阶级看到王莽的很多政策对他们不利,于是就想找一个代表自己利益的人。站起来怂恿人们想汉,以迷惑老百姓的眼睛和耳朵,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王莽代表了农民的利益,刘秀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他才取得了胜利。才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毛泽东的话肯定了王莽较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关注过农民问题。它代表了农民的利益,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历史观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卑微平庸的国王是不可取的

毛泽东性格刚毅,倡导马克思主义斗争哲学。他早年在读书笔记中写道:“我读历史,总是崇敬战国时期,崇尚刘向打仗的时期,崇尚汉朝与匈奴相争的时期,崇尚三国争霸的时期。”天下风云变幻,人才辈出,和平时代的人们会讨厌它,不利于生活。突然,这是人性所喜欢的,喜欢竞争,喜欢变化,喜欢创造,直接影响了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比如他读到《汉书·王莽传》时,就产生了好感。 “心胸宽广,易从劝告”的汉高祖刘邦,征战八方、足智多谋的汉武帝刘彻。对文、静二人给予高度评价,得到史学界的一致认可。皇帝,却与众人意见相左,评价一般。

汉皇帝刘恒(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汉高祖刘邦与薄姬所生。他在位23年;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9年—公元前141年),汉文帝的中子。在位16年。文帝、景帝在位近40年,史称“文景之政”。这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著名的“盛世”。汉高祖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顺民情,与民息”的政策。他在位七年,百废兴盛,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文帝、景帝继位后,继续推崇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坚决执行刘邦制定的既定政策。对内“轻徭小赋”,“修德省刑”,尽力减轻人民负担;对外,继续实行和亲政策,稳定边疆。即使匈奴毁约入侵,也不会派兵深入国内,以免浪费财力、民力,惹恼百姓。文帝、景帝严于律己,俭朴节俭,以示简朴,为天下第一。文景帝“无为而治”的结果是,汉武帝即位时,“太仓粟满出仓,库内钱日久断”,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不过,文帝和景帝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有点循规蹈矩、求稳怕乱。他们甚至更看重成功轻于创新,重传承重于发展。治国理政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他对同姓诸侯过于宽容、无能、优柔寡断,导致“七国之乱”的爆发;对匈奴的兄弟政策治标不治本,安于一时,导致边患时有发生。然而,传统史学家往往只关注文景帝治国成功的方面并予以赞扬,而对其僵化、封闭、保守的现象视而不见。毕生致力于开拓创新的毛泽东对此极为不以为然。

毛泽东对韩明君的评价

《汉书》是毛泽东一生喜爱的历史书。

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农民问题》负责人和有关领导谈话时,谈到了他根据阅读汉朝历史对文帝、景帝的评价,并强调:“历史上并无‘文景’之说”,事实上,文帝、景帝只是维持了自己的地位,平庸无能。”同年6月13日,毛泽东重申与胡锦涛的谈话乔木、吴冷溪等人4月10日《汉书》负责人说:“高祖以后,史家盛赞其为‘文景之政’。事实上,文帝和景帝都是保守的国王和无能的人。所谓‘小鬼曹遂’并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毛泽东的上述两次谈话主要讲了《汉书》的工作,说政治家应该办报纸而不是学者,然后对几位皇帝做了一些评论。从毛泽东的“随意”评论中,我们看到了读历史时不受任何规则限制、总是看到前所未见、不喜欢平庸和保守、总是鼓励蓬勃发展的伟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进步。

毛泽东读过《人民日报》。他不喜欢平庸保守的统治者,更批评“败家”的统治者。汉元帝刘氏(公元前76年至公元前33年),西汉第九位皇帝,在位16年。《人民日报》 据记载,刘氏不仅精通文学艺术,而且性情温和,精于儒学。他被立为太子后,看到自己的父亲——宣帝所用的多文大夫被绳索处决,大臣杨允、盖宽饶等人“因”于是对父亲说:“陛下刑罚太重了,还是用儒生吧。宣帝听了很不高兴,怒道:“汉家自有制度,以霸王之道为基础,但纯粹以德育为基础,周儒学根本达不到。”时机已到,古非今,让人名实不符,不知所措,何须托付?乱了我家就是太子”! 西汉王朝从元朝开始就开始由盛转衰。元帝即位后,抛弃了“霸主陶冶之志”(即“外儒内儒”)。他热衷于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治国。他不分善恶,强调儒士和宦官,造成政务腐败,重税收和奴役、社会动荡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西汉王朝从此走向衰落。在上述1957年4月10日和6月13日的两次谈话中,毛泽东都提到了汉元帝。他说:“从元帝开始,(西汉)每况愈下。元帝‘含文义’,继续流浪……丧(帝)时平(帝)甚至更加腐败”。 “前汉自元帝始,局势日趋恶化。元帝崇儒,弃名法,抛弃父辈的统治方式。他优柔寡断,淡泊是非,贤良谄媚。”当他再往前走的时候,他的父亲就骂他:“谁敢乱我家,谁就是太子。”1966年3月18日,毛泽东在杭州的讲话中再次提到了这个话题: ”汉元帝以《人民日报》治国,以‘儒’治国。汉元帝的父亲是汉宣帝,他对他说,汉朝他会被你亲手杀死的!班固说他优柔寡断。”

毛泽东曾幽默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中国历史上有三岁的皇帝,但没有一个三岁以上拉着车上街的婴儿,连六岁都没有。你觉得当皇帝难还是拉车难? “当皇帝”的人还不如“拉车”的人,真是莫大的讽刺!别以为这只是一个玩笑。其实,这真实地体现了一位通识达世的伟人对普通劳动者的由衷的敬意,以及对汉元这种没有真才实学、仅靠“血统”成为皇帝的帝王的极度不屑。汉元帝满腹诗书,但没有治国经验,听不进不同意见。他最终成为西汉王朝衰落的罪人。毛泽东对他的评价发人深省。

评光武帝最懂得用人

东汉王朝(后汉)历时近200年,共有12个皇帝。 1959年5月,毛泽东为了鼓励他的英文秘书林克学习历史,推荐《汉书》给他读书。他还启发道:“西汉的高、文、景、吴、赵等读起来比较有趣,而东汉的则都乏味,只有光武能读。”

刘秀,汉光武帝。

毛泽东对韩明君的评价

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他有三个身份:学生、贵族、强者。在中国的所有开国皇帝中,他是唯一一位具有“台湾大学生”身份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公元22年,刘秀与其弟刘演受到皖人李通“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预言煽动。刘秀与其弟刘演在崇陵起兵。当初,兵力只有七八千人,必须团结起来,依靠绿林军。次年刘玄变法政权建立后,刘秀被任命为太常偏将军。公元6月23日,王莽命令王邑、王寻率领40万余大军,企图一举消灭围困宛城的绿林军主力。但王邑、王寻仗着兵力众多,不听劝告。他们决定先攻昆阳,后攻宛城。当时,昆阳城正处于危险之中。王邑、王寻“围数十人,云车高十余尺,眺望城上,旗幡遮野,漫天尘土,鼓鼓声闻数百”。英里。”面对强敌,刘秀毫不畏惧。他建议王丰、王昌留在城内,自己则亲自率领十三骑兵出城调集援军。不久,刘秀率领长岭等地一万七千精锐步兵、骑兵驰援昆阳。他亲率千余步兵、骑兵与王邑、王寻的部队激战,斩杀数十人。汉军士气大振。刘秀随即率领三千勇士绕过敌军,潜渡昆水(今河南掖县惠河),向王邑大本营发起猛攻。王毅还是轻敌了,命令各营收敛兵力,不得擅自出兵。他率自己的部队与王勋作战。王邑兵马陷入困境,王寻战死,将领不敢派援军。昆阳守军见城外汉军大胜,趁势进攻。王莽大军大乱。他们拼命搏斗,互相践踏,尸横遍野。这时,突然狂风大雨,河水暴涨。王莽军万余人涉水淹死,水不流了。新朝所谓的百万大军主力被歼灭在昆阳城下,三大辅军动摇,新芒政权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混战中战死,新王朝灭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毛泽东在他的军事著作中两次引用了这一战役的例子。 《汉书》为了解释两军交战时,弱者必须先让步,后攻的原则,指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基于这一原则而取得胜利的例子。楚汉之间的战争有新汉的昆阳之战、元代的官渡之战、吴魏的赤壁之战、吴蜀的夷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名战,双方各有优劣,先败后攻。”在《诗经》中,为了说明战争中的主观指导是否正确,影响着优势与劣势、主动与被动的变化,甚至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败,毛泽东列出了一条。中外战争史上的一系列事件,因正确的主观引导而弱军战胜强敌的又一个例子是毛泽东读:010时的“新汉昆阳之战”。 《三万》中,他评价梁武帝名将魏睿:“敢以万敌百万,如刘秀、周瑜”。笑了,橹橹都给消灭了”,可见毛泽东由衷地赞扬刘秀杰出的军事才能。

毛泽东对刘秀早年的事迹很感兴趣。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读书时的讲义《诗经》中,有“光武曾游太学而学”的记载。 1920年12月1日,在给蔡和森、萧子升等人的信中,他还借用了刘秀给岑彭将军的信中的典故,“民苦不堪,不满足,攻克陇后,又归来”。 “至蜀”,说明人的欲望是很难满足的。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亲自起草了《后汉书》新闻稿,并拿起了一份历史资料:“南阳是古湾县。三国时期,曹操和张绣曾争夺这座城市。刘秀,后汉光武帝曾在此起兵反抗王莽王朝建立后汉的战争,据民间传说,刘秀的二十八位主要干部大多出生在南阳地区。 “这篇简短的新闻稿给人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南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凸显了我军占领南阳的重大战略意义。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刘秀早年“勤劳耕作,其弟升为良士、良士,甚善征战,胜于其弟高祖”。也就是说,刘秀早年喜欢种庄稼,他的弟弟刘演嘲笑他“无所作为”。 “天野”没有什么野心,有点像高祖刘邦的弟弟刘忠。但毛泽东对此非常重视,特地在刘秀早年勤劳耕作的文字旁边画了一个圈。《论持久战》年前,刘秀“避官于新野”时(因妹夫升为宾客,杀人杀人,刘秀躲避官捕,避难于新野邓臣家中),当时正在经历“南阳饥荒”和“因将粮食卖给万”。在此,毛泽东特地引用了《南史·韦睿传》评论家李贤的“而田独收”(刘秀独自耕耘,获得丰收)并改写,以突出刘秀的农耕技术。可见,毛泽东看重刘秀,不仅因为他书本知识丰富,而且还因为他热爱劳动,重视实践,是一名好农民。

用户评论

我的黑色迷你裙

哎呀,这个评价太有意思了,我一直都很想了解毛泽东对韩明君的看法。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何必锁我心

毛泽东对韩明君的评价,这可是历史学家们研究的热门话题啊。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余温散尽ぺ

感觉这个评价一定很有深度,能从中学到很多关于毛泽东的思想。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寂莫

韩明君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毛泽东的评价肯定也很有看头。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悲哀

我对毛泽东的历史评价一直很感兴趣,特别是他对韩明君的看法。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致命伤

不知道毛泽东是不是真的认可韩明君的能力,这个评价好想亲自看看。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潇潇

这个评价一定能让人们对韩明君有全新的认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贝

毛泽东的评价往往很独特,不知道这次他对韩明君的评价会如何。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拽年很骚

我一直觉得韩明君是个很有才华的人,看看毛泽东怎么评价他。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安я

毛泽东的评价有时候很严厉,不知道这次他对韩明君的评价会是怎样的。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菲

韩明君的命运多舛,很想知道毛泽东是如何看待他的。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病房

这个评价一定能让人们对毛泽东的领导风格有更深的理解。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脏偷懒

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毛泽东的评价无疑是一个重要参考。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遗忘那段似水年华

毛泽东对韩明君的评价,也许能揭示出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终究会走-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总是那么引人入胜,期待看到毛泽东对韩明君的评价。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ヅ她的身影若隐若现

这个评价可能会颠覆我们对韩明君的传统印象。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失莫忘

毛泽东的评价总是那么深刻,期待他这次对韩明君的评价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放肆丶小侽人

历史评价总是让人深思,尤其是毛泽东对韩明君的评价。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