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我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令【谕旨:谏、勉励。 】,尺寸是安全一些,但是大腿和肱骨不好,一切都会掉落【掉落:同“凤”,毁掉。 】不好,不无泪水。王成王,嘉奖自己,惩罚艾【艾:通“切”,意为创伤、痛苦。 】、为家庭的困难而难过【家庭的困难:国家的困难。这是指文王囚禁有隶、武王伐纣。 】,难道说,带着恐惧去战斗,保持善良,就能有好的结局吗?君子不守诺言,则修德;君子不守诺言,则修德;如果他履行了他的诺言,他就会抛弃礼节。 】能思考是开始,能安心是开始,沐浴在膏中【膏:肉的脂肪就是膏。泽亦指膏。 】并歌颂艰苦奋斗,唯有大德才能做到这一点!俗话说“政有则礼乐兴”。全国人民的道就会加深,德性就会提高,享受的人就会不同。如果满了但没有损坏,就会溢出;如果它已满而不持有,它就会溢出。任何喜欢音乐的人都必须节制地享受音乐。君子以谦让为礼,以失为乐,乐此不疲。认为各国不同,情趣风俗不同,所以借鉴风俗,比较节奏,以补短变,有利于政治、宗教的流动。皇帝在明堂跪拜观看,百姓则洗去邪恶污秽,饮酒美化本性。故曰《雅》 《颂》之乐理而民正,敲击之声激而民亢奋,郑、魏之乐动人而人心淫。以其和和,鸟兽皆知之,国怀五常。 】,包括喜欢和不喜欢,是自然趋势吗?
当治理不力的时候,郑尹就起来了。他被封为王,威名赫赫于邻国,争夺霸权。仲尼不能与齐酉在一起,就被允许留在鲁国。虽退正乐以诱天下,写五章刺之,仍不改。灵池[Lingchi;Lingchi;Lingchi]缓慢出现。 】甚至到了六国,也流浪消失,再也没有回来。他们死了,灭了族,并了秦国。
秦二世尤其高兴。宰相李思进训诫他说:“放弃《诗》 《书》,是祖乙害怕最强大的思想和声音的原因。周易之所以死,是疏忽和积累错误,让一个人的心整夜都在徘徊。”赵高说:“五帝三王皆大欢喜,各有不同的名字,说明他们不相随。从朝廷到民间,都能受到欢乐,共同努力。否则,令人难以理解。”利不流,各生化,不必享华山之乐【鸾儿:古马名,周穆王八马之一】而后游。远?”二代就这样了。
高祖郭培的诗《三侯之章》让孩子们唱起来。高祖死后,裴氏得以时时在宗庙里歌舞。孝惠、孝文、孝敬无增,皆在乐府[乐府:古代管理音乐的官署。 】这只是一个习惯而已。
到现在为止,他已经登基,赚了《十九章》。他命主仆李延年代行,拜他为斜路都尉。熟悉一部经典的人,无法单独理解它的文字。皆与五经大师齐聚一堂,共同讲解、诵读,以知其义。文章数量超过《尔雅》篇。
韩家常在正月庆祝商辛【商辛:每月的第一个辛日。 】寺内甘泉满溢,夜建寺黄昏,黎明终。祖先的祭坛上经常挂着流星。他让七十个男孩和女孩一起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不在乎。
我又尝了神马窝娃水,以为又是《太一之歌》。歌云:“太乙拜天马,沾红汗沫,奔赭。奔腾的面庞,习征,千里万里,现在我安全了,龙是我的朋友。”后来远征大元得一匹千里马,名曰“普孝”,并以此作歌。诗曰:“天马自西来,行万里归贤,携精神之力,来到异国,涉过流沙,臣服夷人。” ”季安进尉道:“诸王皆乐,承继祖宗,我在此化民,如今陛下已得马,可唱诗伴其至宗庙,百姓岂能如此?”先帝知道他的声音邪恶吗?”皇帝什么也没说。宰相公孙弘说:“诽谤圣制,是灭族之刑。”
每一个声音都源于人心。人心一动,事情就会发生。因物而动,故因声而形;声音有反应,所以它改变;成方,谓之声;成方,谓之声;成方,谓之声。毕【毕:跟随,跟随。 】乐乐,与干气语焉【干气语言:干指盾,气指斧头,皆为周武王所制《武》。它们是舞蹈中舞者所持的乐器;羽指雄雉的尾巴,旄指旄牛尾,两者都是文学舞蹈中舞者所持的器具。 】,这就叫喜悦。音乐,声音的来源是人的心灵和事物的感觉。因此,对于那些感到悲伤的人来说,他们的声音听起来就像“卍为杀”。 】;那些感到快乐的人,他们的声音会缓慢而温柔。 】;受欢乐感动的人,声音就会四散;被愤怒感动的人,声音会粗暴尖锐。被尊重感动的人,声音就会正直。 【直正直:棱角分明,绝对清白。歌曲的意义。 】;他的声音温柔而充满爱意。第六者是非自然。它被事物感觉到然后移动。这也是王沉感觉到的原因。故以礼以导志,以乐以和声,以政以导行,以刑以防奸。礼、乐、刑、政是最重要的两件事,所以治理必须顺着民意。
一切声音都是拨动人心的声音。情感在心中感动,所以由声音来塑造,声音在文字中称为声音。故治天下之声,平和欢喜,和谐;乱世之声,怨愤,亦善;亡国声哀,民困困。音路与正通相同。宫为王,商为臣,角为民,征伐为事,翎毛为物。如果五者不乱,就不会有混乱的声音。宫殿若乱,则荒凉,君主则骄横;商乱则败,臣则败。角乱则忧,民怨;角乱则忧,民则怨;宫中有动乱,则悲伤,君主则勤勉;宫中有动乱,则悲伤,君主则勤勉。若羽有动乱,则危险,财物稀少。五者皆乱,依次堆积,谓之缓。如果真是这样,国家就会永远灭亡。郑、卫之声,乃乱世之声,比余慢。蒲桑剑身上的声音,也是亡国之声。政府分散,人民流动,为了一己私利而进行不实指控。
音乐由人心而生;音乐与道德息息相关。故知声而不识声者,
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辟无由入也。 太史公说:我每次读《虞书》,看到描述君臣相互告诫,因此天下稍微得到安定,然而左右的辅佐之臣不够贤良,所有的事业都毁坏的记载时,没有一次不感动得落泪。周成王作《周颂》,推究自己所受的创伤,为国家所遭遇的祸难而感到悲哀,怎可说他不是小心谨慎、善始善终的帝王呢?君子不因为穷困而修养道德,志得意满就背弃礼义,应该在安逸的时候想到当初创业的艰难,在安定的时候想到创始时的艰难,沐浴在富裕之中应该歌颂勤奋的品质,不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谁能像这样啊!书上说“统治安定大功告成,礼乐制度于是产生”。天下为人之道越深奥,帝王的品德越崇高,他所认为欢乐的事情就越不同于常人。水满了却不减少就会流出来,时机成熟了而不能把握就会跌倒。大凡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为了节制欢乐。君子把谦虚退让视为礼节,把削减欲望视为乐事,音乐产生的意义大概就像这样。由于地域不同,人的性情习俗也不同,所以广博地采集各地民风习俗,与声律相协调,用来弥补不足和移风易俗,帮助推行政令与教化。天子亲自在明堂观看乐舞,可以使民众洗清内心的邪恶与污秽,调和饱满无缺的人性,用来整饬其性情。所以说《雅》《颂》的音乐奏起,民众就会持守正道;高亢嘹亮的音乐演奏起来,战士就会振奋精神;郑国、卫国的靡靡之音响起,人们就意乱情迷了。等到音调和谐以后演奏,飞鸟走兽也都会为之动容,更何况是心怀五常、明辨爱憎的人了,这就是自然之势吧? 治国之道匮乏,郑国淫邪的音乐就流行起来,封国之君世袭之主,在邻近州郡名声显扬,却争着欣赏互比高低。自从孔子无法与齐国俳优在鲁国并存,即使隐退后整理雅正的音乐来诱导世人,创作五章来讥刺时政,还是没有办法感化世人。慢慢地到了六国时代,人们随波逐流而沉湎于逸乐,于是一去不回头了,最后自身败亡,宗庙被毁,国家被秦国吞并了。 秦二世更是把音乐当成娱乐。丞相李斯进谏说:“放弃《诗》《书》,把心思花在享受声色上,这正是古代贤臣祖伊担心的事情;忽视细小过错的积累,在漫漫长夜里放纵心意,这正是暴君纣王灭亡的原因。”赵高说:“五帝和夏、商、周的开国之君各自崇尚不同的音乐,用来表示礼法不相承袭。上自朝廷,下至人民,能够相处得见面时欢欣喜悦,相处得情意深厚,除了这种音乐就不能使和谐愉悦的感情得以沟通,也不能使上级布施的恩泽得以流行,这也都是各自时代所具有的风尚,王者会根据时代的不同来选择音乐,为什么一定要有华山的騄耳宝马然后才去走远路呢?”秦二世认为他说得很对。 高祖路过故乡沛县时作了《三侯之章》的诗歌,让小孩学着唱。高祖逝世时,朝廷命令沛县一年四季都要在祭祀宗庙时以此诗为歌舞乐曲。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在位时都没有任何增加和更改,在乐府里也只是像往常一样演练罢了。 到当今皇上即位以后,作《郊祀歌十九章》,让侍中李延年按次序谱曲,任命他为协律都尉。仅通晓一部经书的学者不能独自解释诗歌的含意,朝廷把通晓五经的学者全部召集起来,相互研究、诵读,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其中大多是出自《尔雅》的文字。 汉朝通常在正月上旬辛日在甘泉宫祭祀太一之神,从黄昏时分起在夜间开始祭祀,到天亮以后结束,祭祀的时候经常有流星划过祭坛的上空。安排童男童女七十人一起唱歌。春天唱《青阳》,夏天唱《朱明》,秋天唱《西暤》,冬天唱《玄冥》。这些诗歌世间多有,所以不在这里讨论。 皇上曾在渥洼水中捕获一匹神马,又配曲为《太一之歌》。歌词说:“太一神的恩赐啊,天马降临人间,身上沾满红色的汗啊,嘴里流出褐色的唾沫。从容驰骋啊,一跃过万里,现在什么能与之匹敌啊,龙是它的朋友。”后来征伐大宛得到了千里马,马名叫“蒲梢”,配曲成为歌。歌词说:“天马来啊,从遥远的西方,经历万里啊,归顺有德的皇帝。承蒙神威啊,降服外国,跨越流沙啊,四方蛮夷宾服。”中尉汲黯进谏说:“大凡称王的人创作音乐,对上用来继承祖宗的恩德,对下用来教化亿万臣民。现在陛下得到几匹马,作诗用来歌唱,并且用于宗庙祭祀,先帝和百姓怎么能理解这种音乐呢?”皇上沉默不高兴。丞相公孙弘说:“汲黯诽谤皇上的作品,应当处以灭族之刑。” 大凡音律的产生,来自于人心的变动。人心的变动,是外物造成的。人心有感于物而变动,所以形成声音;声音相互呼应,所以产生变化;变化形成一定的规律,就叫音律;编排音律用来娱乐,再借助武器、旗帜来表演,就叫音乐。音乐,是由音律生成的,它的根源在于人心有感于物。所以被物所感而生哀痛心情时,其声急促而且迅速减弱;心生欢乐时,其声舒慢而宽缓;心生喜悦时,其声发扬而且轻散;心生愤怒时,其声粗极严厉;心生敬意时,其声正直清亮;心生爱意时,其声柔和动听。这六种声音并不发自人的本性,而是内心有感于物后产生的,因此古代圣王对外物的影响格外慎重。所以礼仪用来引导人们的志趣,音乐用来调和人们的声音,政令用来统一人们的行为,刑罚用来防范人们的奸邪。礼仪、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都是用来统一民众的思想,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大凡音律,是从人的内心中产生的。感情在内心震荡,因此形成声音,声音符合一定的韵律就叫音律。所以太平之世的音乐充满了安逸和快乐,其政治和谐;动荡之世的音乐充满了怨恨和愤怒,其政治混乱;将亡之国的音乐充满了悲哀和忧愁,其民众困顿。声乐音律的道理,和政治是相通的。宫声好比君主,商声好比大臣,角声好比人民,徵声好比政事,羽声好比器物。宫、商、角、征、羽五声不紊乱,就不会出现不和谐的音调。宫声紊乱音律就荒废,那么君主必定骄纵;商声紊乱音律就邪僻,那么大臣必定败坏;角声紊乱音律就忧郁,那么人民必定怨恨;政声紊乱音律就悲哀,那么政事必定繁重;羽声紊乱音律就高危,那么财货必定匮乏。五声全都紊乱,相互交替着占据主旋律,就叫无礼。像这样的话,国家的灭亡就时日无多了。郑国、卫国的淫邪之音,是动荡之世的音乐,接近于无礼的地步了。桑间、濮上的靡靡之音,是将亡之国的音乐,其政治涣散,其百姓流亡,下级欺骗上级,徇私舞弊的行为不可制止。 大凡音律,是从人的内心中形成的;音乐,与伦理道德是相通的。因此只知道听声音而不知道调和音律的,是禽兽;只知道听音律而不知道创作音乐的,是庶民。只有君子能通晓音乐。因此通过审察声音来理解音律,通过审察音律来理解音乐,通过审察音乐来理解政治,这样治国的方法就完备了。所以不知道声音的不可以跟他讲音律,不知道音律的不可以跟他讲音乐,理解音乐就接近于通晓礼仪了。礼仪和音乐都具备,就叫有德。仁德就是获得。因此音乐的隆盛,不在于把奏乐的规模发挥到极致;宴享礼的隆盛,不在于把食物的美味发挥到极致。演奏《清庙》的瑟,外表是红色的丝弦,底部有两个通气洞,一个人领唱三个人咏叹,音乐得以流传百世。大飨的礼仪崇尚玄酒,俎板上盛放生鱼,肉汤不加五味调料,原味得以流传百世。所以古代圣王创制礼仪和音乐,并不是为了满足口腹耳目之欲的,是要用来教导民众判断善恶的,从而返回为人的正道上来。 人生下来的时候是宁静的,这是上天赋予的本性;内心受到外物刺激而有所振动,这是本性的外在表现。外物出现而心智感知,然后喜好和厌恶的情感就会表现出来。喜好和厌恶的情感在内心毫无节制,心智就会被外物诱惑,不能回归自己最初的心境,理性就随之泯灭了。外物对人的感动是没有穷尽的,而人的喜好和厌恶毫无节制,那么外物出现人就会被同化。人被外物同化,就会通过泯灭天理来满足个人欲望。于是就产生了悖逆和诈伪的念头,也会做出淫靡佚乐和犯上作乱的事情。因此强大的胁迫弱小的,众多的欺凌寡少的,聪明的诈骗愚昧的,勇猛的摧残怯懦的,生病的人得不到照顾,老幼孤寡得不到应有的安置,这是导致天下大乱的做法。所以古代圣王创制礼乐,人们因为它而节制欲望。表达哀思时披麻哭泣,是为了节制丧事;敲打钟鼓、挥动盾牌和斧头的舞蹈,是为了调和安乐;婚姻之事和成人仪式上的冠笄之礼,是为了区别男女;乡射和宴饮之礼,是为了规范社交。礼仪节制民众的思想,音乐调和民众的愿望,政令推动礼乐的施行,刑罚防止礼乐被破坏。礼仪、音乐、刑罚、政令四个方面通达而不相抵触,那么王者的治国方略就完备了。 音乐是为了求同,礼仪是为了求异。求同人们就会相互亲爱,求异人们就会相互尊敬。音乐的形式太过就会使人目无尊长,从而随波逐流;礼仪的形式太过就会使人无情无义,从而众叛亲离。调合内心情感、修饰外在容貌的做法,是符合礼乐制度的事情。礼仪和道义确立了,那么高贵和低贱的等级就会明了;音乐与曲调和谐了,那么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就会和顺;喜好和厌恶分明了,那么贤人和庸人就能得以区别;刑罚禁止暴行,封爵推举贤能,那么政治就会彰显公正。用仁慈去关爱百姓,用道义来规范百姓,像这样治理民众的方法就得以施行了。 音乐从人的内心深处产生,礼仪根据人的外在行为创制。音乐从内心深处产生,因此展现出宁静之态;礼仪根据外在行为创制,因此注重形式的表现。宏大的音乐必定平易,盛大的礼仪必定俭朴。音乐的作用达到极致就没有怨恨,礼仪的作用达到极致就没有争斗。拱手礼让而治理天下的圣人,就是合理运用礼乐的结果。凶暴的人不作乱,四方诸侯诚心归服,兵器和铠甲不尝试使用,各种刑罚不施行,百姓没有祸患,天子不恼怒,像这样音乐的作用就达到极致了。调合父子的亲情,明辨长幼的秩序,通过这种规范使四海之内人人相互礼敬。天子若能这样做,那么礼仪就可以推行了。 宏大的音乐与天地相互调和,盛大的礼仪与天地节度相合。相互调和,因此万物不失去生长的时令;节度相合,因此得以举行祭祀天地的活动。明处有礼乐教化,暗中有鬼神护佑,像这样四海之内的人就会和睦互敬相亲相爱了。礼仪,是用来区分等级,教导人们和睦互敬的;音乐,是用来调和不同的曲调,教导人们相亲相爱的。礼仪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所以英明的帝王将其相互承袭至今。因此行事与时势相符合,威名与功业相匹配。因此钟、鼓、管、磬与羽、籥、干、戚,都是表现音乐的器物;屈、伸、俯、仰与聚、散、缓、急的姿势,都是表现音乐思想的形式。簠、簋、俎、豆等礼器以及相关礼乐制度,都是表现礼仪内涵的器物;上下台阶进退有礼,行礼周屈回旋,袒露上衣或不袒露上衣,都是表现礼仪的形式。因此了解礼仪和音乐内在情感的人才能创制礼乐,通识礼仪和音乐外在形式的人才能继承传统。创制礼乐的人叫作圣人,传承礼乐思想的人叫作明者。圣明之人,指的就是既能创制又能传承的人。 音乐,是天地和顺的表现;礼仪,是天地秩序的反映。和顺,因此万物得以化育;有序,因此万物有所区别。音乐根据自然界的规律创制而成,礼仪根据人世间的规律创制而成。礼仪的创制超过限度就会混乱,音乐的创制超过限度就会粗暴。明白天地的变化,然后才能兴作礼仪和音乐。言论和人伦没有祸乱,这就是音乐的内在情感;兴高采烈相亲相爱,这就是音乐的外在表现。中和端正没有邪僻,这就是礼仪的内在本质;庄重崇敬恭谨和顺,这就是礼仪的外在形制。至于按照礼乐的精神演奏钟磬等金石乐器,超越音律曲调,用于宗庙祭祀、国家庆典,供奉山川、鬼神的形式,天子与普通百姓是一致的。 称王之人成就功业后创制音乐,国家安定后创制礼仪。功业伟大的音乐就完备,政绩彰显的礼仪就全面。拿着盾牌、斧头来跳舞,不是完备的音乐;拿着煮熟的食品来祭祀,也不是通达的礼仪。五帝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承袭上一代的音乐;夏、商、周三代的帝王也生活在不同社会,不承袭上一代的礼仪。音乐太极端就会产生忧患,礼仪太粗略就会出现偏差。音乐敦厚就不会产生忧患,礼仪完备就不会出现偏差,岂不是只有伟大的圣人才能做到吗?苍天在上,大地在下,世间万物聚散离合,礼仪制度得以通行;天道运行不止,万民齐心协力接受教化,音乐得以兴作。春天耕作,夏天生长,这是天地仁爱的表现;秋天收获,冬天贮藏,这是天地道义的表现。仁爱接近于音乐,道义接近于礼仪。音乐敦厚和谐,遵循神灵并且顺从上天;礼仪区别等级,敬奉祖先并且顺从大地。因此圣人创制音乐与上天相应,创制礼仪与大地相配。礼仪和音乐明晰而完备,天地万物就能各司其职了。 苍天尊贵而大地卑贱,君主与大臣的关系也就因此确定了。高与低的关系已经明了,贵与贱的位置也就确定了。动与静遵循一定的规律,大与小自有不同了。同类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不同的事物根据种类加以区分,那么它们的命运也就各不相同了。在天上出现征兆,在地下构成形体,如此说,礼仪就是天地差别的表现。大地的清气上升,天空的浊气下降,阴阳二气相互摩擦,天地之间相互震荡,用雷霆来鼓动,用风雨来浸润,用四季来运行,用日月来温暖,于是万物在此化育兴作,如此说,音乐就是天地和谐的表现。 天地化育不合时令,那么万物就不会生长;男女之间没有区别,那么伦理就混乱不堪;这是天与地的真实情况。至于礼乐上达于天而下接于地,运行于阴阳而通达于鬼神,身处极高极远的地方就能窥测事物的深厚,音乐产生于上天而礼仪形成于大地。生而不停息者是天,生而不动者是地。二者一动一静,是天地之间万物的本性。所以圣人常说“礼仪如何音乐如何”。 从前,舜帝制作了五弦琴,用来演唱《南风》之歌;乐官夔开始创作音乐,用来供诸侯欣赏。因此,天子创制音乐,用来赏赐诸侯中具有道德的人。道德高尚就受尊崇,五谷按时生长成熟,然后用音乐供他欣赏。所以他们统治民众使人劳苦,表演舞蹈的人数就少,排列队伍的距离就远;他们统治民众使人安逸,表演舞蹈的人数就多,排列的队伍距离就近。因此观察这些舞蹈就知道诸侯的道德水准了,听到谥号就知道他们生前的行为了。乐舞《大章》,就是彰显明德的意思;《咸池》,就是广施恩德的意思;《韶》,就是传承美德的意思;《夏》,就是发扬光大的意思;商、周两代的音乐也大多如此。 天地运行的规律,寒暑不按时就会爆发疫病,风雨无节制就会发生饥荒。教化,就是民众的寒暑,教化不按时就会伤风败俗。劳役,就是民众的风雨,劳役无节制就会一事无成。既然这样的话,那么古代圣王创制音乐,用来作为治化的象征,好的乐舞,其舞行的长短就象征着治化之德的大小。养猪造酒,不是用来制造祸害的;然而诉讼的案子越发繁多,那就是酒的普及衍生的祸事。因此古代圣王根据这种情况创制了饮酒的礼仪,献一次酒的礼仪,宾客和主人都要进行多次跪拜,这样整天饮酒也不会喝醉了,这是古代圣王用来防备饮酒闹事的办法。所以饮酒吃肉,是用来联欢的。 音乐,是用来表现美德的;礼仪,是用来禁绝淫邪的。所以古代圣王有死丧大事,一定有相应的礼仪来表达哀思;有祭祀等祈福喜庆之事,一定有相应的礼仪来表达欣喜:哀思和欣喜的程度,都以礼的规定为准。 音乐的性质是施予;礼仪的性质是回报。音乐,用来表达心中的快乐;礼仪,要追反其始祖的功绩加以祭祀。音乐彰显美德,礼仪要反映自身得民心的情况,并追思其原因。人们所说的大辂车,是天子乘坐的车;车上装饰着缀有九条流苏的龙旗,是天子专有的旌旗;有青黑色的须髯的宝龟,是天子占卜的宝龟;跟从在后面的成群牛羊,是天子回赠诸侯的礼物。 音乐所歌颂的,是人情中永恒不变的感情;礼仪所表现的,是世事中不可思议的道理。音乐统一人的情感,礼仪区别人的等级,礼仪与音乐相合可以说是贯穿了人情的始终。深得本源,又能随时而变,是音乐的实际情况;显现真诚品德并去除虚伪的成分,是礼仪的日常法则。礼仪和音乐顺应天地的真诚,通达神明的恩德,感召天上地下的神灵,从而凝聚大小事物的主体,统领父子君臣礼仪的大节。 所以居高位者推广礼仪和音乐的教化,那么天地之间就会彰显他的明德。天地欣然交合,阴阳相得益彰,像慈母一样和煦地养育万物,然后草木就会生长茂盛,种子发芽,飞鸟振翅,走兽繁衍生息,蛰伏之虫复苏而出,鸟类孵化,兽类孕育,胎生的不至于胎死腹中,卵生的不至于卵破蛋毁,那么音乐教化的意义就归结于此了。 音乐,不是指的黄钟大吕和弦歌舞蹈,这些只是音乐的细枝末节,所以只用童仆去表演;布置筵席,陈设酒器,排列食具,按照地位的升降行礼作揖,这些只是礼仪的细枝末节,所以自有相关部门去主管。乐师能分辨歌声歌词,所以面向北方弹琴;宗祝能分辨宗庙的礼仪,所以跟在尸的后面;商祝能分辨下葬的礼仪,所以跟在丧主的后面。因此道德有所成而能居高位,技艺有所成却只能居卑位;建功立业者在先,操办琐事者在后。所以古代圣王规定上下有别,先后有序,然后可以在天下颁行礼乐制度。 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事物,同时还可以劝民心向善。它感化众人深入内心,可以移风易俗,所以古代圣王以此彰显教化。 人具有血气心智的本性,然而却没有不变喜怒哀乐的常情,本性受到外物刺激而波动,然后心思就因此而成形了。所以若情志衰微、内心焦虑的音乐兴作,民众就会思绪忧愁;安闲舒缓、繁复有节的音乐兴作,民众就会健康快乐;粗犷豪放、激昂振奋的音乐兴作,民众就会刚强坚毅;廉正耿直、庄严真挚的音乐兴作,民众就会严肃恭敬;宽宏圆润、流畅和谐的音乐兴作,民众就会仁慈友爱;放荡邪僻、散漫混乱的音乐兴作,民众就会淫乱不羁。 因此古代圣王以民众的性情为根本,考察世间的准则和道理,创制礼仪和道义,调和阴阳二气,引导五行运转,使其阳气不散失,阴气不闭塞,刚气不恼怒,柔气不惊恐,四种气息在内部交融并在外部发作,都按着各自位置运行而不相侵夺。然后把制成的这种乐立于学官等机构,使相教授,扩大它的节奏,简省它的文采,以高尚的道德为准绳。区分大小乐器的名称,排列音律终始的顺序,用来衡量人们行为的标准,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等人伦关系都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说“音乐的观赏在于其深刻内涵了”。 土地被破坏,那么草木就无法生长;水域被搅扰,那么鱼鳖就无法长大;气息衰竭,那么生物就无法繁育;社会动荡,那么礼仪就会废弃而且音乐也会流于淫靡。因此这种乐声哀伤而不端庄,逸乐而不安定,散漫轻佻冒犯礼节,流连沉湎忘却根本。宽广就有可能容纳奸伪,狭隘就有可能贪图利欲,感染了急促而不顺的气息,并泯灭了平静而和谐的德性,所以君子轻视这种音乐。标签:
用户评论
看了这篇《史记》原文翻译,感觉翻译得真的很到位,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更深刻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15篇翻译下来,《史记》的魅力越发明显,感谢作者这么用心整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史记》原文翻译真不容易,佩服作者的耐心和准确性。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史记》原文翻译让我对古代历史有了新的认识,谢谢分享。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15篇《史记》翻译,每一篇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了解,太棒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史记》原文翻译难度很大,但作者做得很好,希望能继续看到更多。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翻译《史记》真是一项挑战,但作者做到了,我很佩服。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史记》原文翻译,对司马迁的文笔更加敬佩,翻译者也很用心。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史记》原文翻译质量很高,对历史爱好者来说是一大福音。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15篇《史记》翻译,每一篇都有新发现,真是越读越有味。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翻译《史记》这么复杂,作者真的很厉害,希望他能继续深入解读。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史记》原文翻译难度大,但作者翻译得生动形象,让人读起来不觉得枯燥。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15篇《史记》翻译,让我对古代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太感谢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翻译《史记》是一项大工程,作者辛苦了,期待更多精彩内容。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史记》原文翻译,感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公正,翻译得真好。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史记》原文翻译质量高,让人读起来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15篇《史记》翻译,让我对古代历史有了新的理解,真心感谢作者。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翻译《史记》真不容易,但作者做到了,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历史知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