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血统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到了汉代,地主阶级终于取代了血缘贵族。汉初的政治局面被称为“布衣大臣的局面”,这些布衣大臣就是新兴的阶层。地主阶级通过考察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度垄断了从地方到中央的选官制度,造成了“上层无贫家,下层无权势”的现象。家庭”。人们称这个新兴阶级为“士绅”或有权有势的地主。
南北朝时期,士族地位开始下降,贫苦地主参与政权的机会开始增多。经济上,战争的破坏和均田制度的实行,给庄园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政治上,南北朝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寒门子弟,开始打破士族的垄断。隋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度,使士族垄断选官制度的传统一去不复返。
然而,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中,过去的士族仍然拥有绝对的优势。凭借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条件和文化底蕴,他们长期占据了大部分科举名额。《唐书》 书中830名进士中,71%来自士族。唐代政治舞台上,崔、鲁、李、郑、王、卫六大士族占主导地位,共产生了102位宰相。然而科举制度的出现终于打破了过去士绅对仕途的垄断,为贫困家庭的子弟提供了机会。到唐朝末年,贫困家庭子弟的入学名额虽然较少,但比例确实在上升。
宋朝不断完善科举制度。由于实行“文治国”,招生人数大大扩大。由于宋代文化的下降和科举规模的扩大,大量普通地主子弟有机会进入国家官僚机构。到了宋代,中国的士绅终于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底层的士绅阶层。
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的权力垄断,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件好事。从国家层面看,科举制度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稳定;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官僚阶层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有利于管理阶层的更新,也为整个官僚阶层提供了文化素质。从君主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度导致了士族权力的衰落,强化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从平民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度为平民提供了一条通往仕途的道路。总体而言,科举制度使整个社会的竞争更加公平。有人把科举制度的优点概括为“三公”:“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开录取”。
二,加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也造成了思想的禁锢
自汉代以来,儒法相结合的理学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五经”成为中国的官方教材。但由于科举制度和中正九级制度造成的垄断,儒学基本上是在上层阶级中传播的。下层老百姓更相信各种宗教思想。
从唐代开始,科举制度的兴起,在社会上形成了新的读书风潮。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做官。各级书院都以科举为目标。但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并不广泛,而主要集中于儒学。唐宋时期,考试内容主要是“五经”;元明清时期,考试内容主要是“四书”。
“四书五经”以外的百家思想自然被人们所忽视,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的著作更被人们所排斥。例如,《天工开物》因为“这本书与名誉和进步无关”而受到忽视,《本草纲目》这本书写完后没有人关注,甚至不被允许出版。因此,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过于狭窄,导致中国学者的学习范围过于有限,中国的科学进步也受到了遏制。与此同时,西方教育迅速发展,大学兴起,文艺复兴出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领域的知识日新月异。然而,中国却在儒家思想的“酱缸”里越陷越深。
另外,儒家思想虽然已经成为正统思想,但却是通过名利强加给士人的。学者们是否真正接受儒家思想,仍然很值得怀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读书人当了官之后,就忘记了仁、义、礼、智、廉、耻。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腐朽不堪。
尽管如此,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仍然选拔了很多人才。比如,唐朝的科举制度更加注重进士科目,这意味着它重视个人才能,甚至将诗词歌赋也纳入了考试范围。所以唐代的诗歌和散文也非常发达,士人的精神面貌也非常自信。明清时期,提倡八足文,考试必须遵循固定的格式,严重限制了读书人的自由表达。明清时期的八篇文章不仅限制了文章的格式,也禁锢了中国文人的精神。
三,科举制的后世影响
科举制度本身并没有太多弊端。其最大的问题是科举的内容太窄、程序太僵化。清朝末年,由于西方文明的冲击,科举制度最终于1905年被废除。然而,科举制度所发展起来的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人才制度,对中国和中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
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其中自然包括科举制度。 18世纪,欧洲兴起启蒙运动。在很多启蒙学者眼中,中国是“开明专制”的典范,中国的科举制度也被启蒙学者津津乐道。例如,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没有世袭官员和贵族,皇帝通过科举考试等渠道选拔官员。凡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无论出身如何,都有机会通过科举做官。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英国、普鲁士开始实行一些公平竞争和公开考试的制度,文官制度初步形成。文官制度引入西方可以调节政党政治的弊端,提高行政效率。中国汉学家卜德载认为,科举考试是“中国送给西方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在中国,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但源自科举制度的科举传统依然存在。这些考试包括各级学校考试和各类招聘考试。到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号文件要求,录用国家公务员实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这标志着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正式建立。公务员考试制度称为“国考”。它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延续,但在考试内容和考试程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结语
科举制度在中国流行了一千多年,留下了合理的核心、公平的竞争机制,保证了社会公平,符合人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发展趋势”。因此,科举制度的基本方法可以传承并影响全世界。毕竟任何系统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科举制度出现后,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但由于其考试内容,也成为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但科举制度的核心毕竟是“公平竞争”,这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影响世界。
标签:
用户评论
科举制度真是中国的一大发明,感觉就像是我们送给西方的一份知识大礼包,太有历史感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科举制度确实影响了世界,不过我觉得它在中国的影响更深远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科举制度,既是选拔人才的工具,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真是大方。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国把科举制度送给了西方,西方反过来也影响了中国,挺有意思的。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科举制度,让我想起了古代的书生,他们真的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挺有意思的,没想到科举制度还有这样的全球影响力。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科举制度对西方的影响可能不大,但对中国来说,意义非凡。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国送出的这份知识礼物,让世界看到了东方的智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科举制度,不仅仅是一种考试制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科举制度,是中国送给世界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哎呀,科举制度,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和希望啊。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国把科举制度送给了西方,不知道西方人怎么看。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科举制度,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科举制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真的不能小觑。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士人,他们为了科举付出了太多。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科举制度,不仅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国送出的这份知识礼物,让世界更加多元和丰富。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科举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