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诸葛亮北伐,很多人可能会脱口而出一句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为什么这么说?
从原因来看,蜀汉对曹、魏都处于弱势,诸葛亮从一开始就处于绝对的劣势。从成绩来看,成绩平平。这两点结合起来,就得到了因果论——。诸葛亮北伐实在是“不可能”。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并不真地。如果我们抛开头脑中已有的成见,仔细分析诸葛亮的北伐三部曲,我们就会知道,真正的北伐其实是“明知可以做,却做得到”。
攘外必先安内
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死后不久,诸葛亮就遇到了上位以来的第一次重大危机。 —— “南部和中部地区所有县都叛乱了。” (《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次南中叛乱看似是一场普通的地方叛乱,但实际上却是关系到蜀汉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首先,自从刘备兵败夷陵之后,蜀汉军队精锐部队已尽失,诸葛亮也缺乏可以用来征伐的兵力。其次,南中幅员辽阔,直接让蜀汉的土地面积减少了一半,兵力和资源全部损失殆尽。第三,这不是简单的内部问题,还有东吴的恶意干预:
“益州郡杀太守正昂,齐率永开恩信南地,多次出使,远达孙权。”
旧版《三国演义》剧照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此乃诚之秋存危矣”并非一句空话。
那么诸葛亮这个时候做了什么呢?
第一,睦邻友好首先要稳定东吴。
此前章武二年,在曹丕三路伐吴的压力下,孙权派使者向刘备求和,两国暂时恢复了联盟。但当刘备去世、南中接连叛乱的消息传到吴国都城建业时,孙权显然有了背叛蜀国联盟的想法。所以,在东吴采取任何实际行动之前,诸葛亮的做法就是迅速稳住孙权。
“他派智去修理玉泉。”
经过邓植的一番游说,孙权“成功灭魏,平蜀”,这就是诸葛亮外交的效果。
第二,收复旧地,平定南中。
消除了东吴的威胁后,南中叛乱就彻底变成了内部问题。所以,诸葛亮并不需要急着先平定叛乱,休息一下。
“耕种庄稼,隐居安民”。
建兴三年春,诸葛亮耕种了整整一年半,才开始带兵平叛。七次擒获孟获(此事件记载于《汉晋春秋》,并非罗贯中编造),他得到的结果是“兵力出,国家富”。他不仅彻底击败了南蛮,还得到了南中的许多金银、丹药、漆器、牛、战马等稀缺资源,国力瞬间大幅提升。
三是发展基础设施,振兴经济。
内乱平定后,诸葛亮仍不急于出兵北伐。他首先关注蜀汉百姓的民生。以下是一些重要行业的例子。
农业—— 修建都江堰和九鲤堤。
《水经注·江水》:“诸葛亮北伐时,以堰作为国家的农耕和资本,率领1200名士兵保护它,并设有堰官。”
《成都志》:“县西北十里,地势洼地,水易流。汉诸葛孔明筑堤九里以守。”
这两个工程的建设既防水又可用于农田灌溉,极大地促进了成都平原战后农业的恢复。
盐业——改进火井煮盐。
《博物志》:临邛一口火井,宽五尺,深二三尺,位于县城南百里处。过去,人们用竹子和木头生火。诸葛丞相一看,顿时火热起来。他用盆盖住井,将盐煮沸,得到盐。 ”
制盐业是国家的命脉产业之一,历届政府都严格控制。诸葛亮亲自考察并改进了火井煮盐技术,足见他的高度重视。
丝织业——大力生产川锦。
《言锦教》:当今,民穷国弱。战胜敌人的唯一方法就是依靠金儿。
除了发展这些代表性产业外,诸葛亮还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光有利于管理政府办公室、建筑物、桥梁和道路。”
同时,他也不忽视法制建设和道德教育。
“科学教育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罚,无善不显”。
还有稳定经济、练兵、发展科技、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等措施,诸葛亮都没有放过。
很快,在诸葛亮的努力下,蜀汉王朝一扫往日的颓废和衰弱,整个国家焕然一新:
社会风气——:官不奸淫,民自立,不拾真理,强者不侵弱,风度肃穆。
民生根基—— 光明治理蜀汉,田野开阔,仓库坚固,工具锋利,积累丰沛,朝会不奢华,道路不醉人。
军队面貌—— 出兵之日,天地震动,但人们并不担心。
可见,从建兴元年到北伐前夕,经过六年的“猥琐发展”,诸葛亮不仅一步步消除了内忧外患,而且成功创建了空前繁荣的蜀汉。
所以,从出发点来看,诸葛亮的北伐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浪费人力、金钱、高估能力。相反,他是在优先考虑国内事务、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发动战争的。一言以蔽之,既然我们“内定了国家”,又有了“对外作战”的实力,北伐固然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呢?
以时间换空间
既然已经明确了诸葛亮确实具备北伐的实力,我们就来考虑第二个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对此,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既然你说诸葛亮有北伐的实力,内部稳定,那么他发动战争扩张领土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你需要什么理由?
这是错误的。
首先,强大只是相对的。这意味着诸葛亮具备了发动战争的条件。然而,与强大的对手魏国相比,蜀汉并不能说是“强大”。第二,蜀汉的处境虽然比以前好了,但发展毕竟是硬道理,战争是要花钱的。诸葛亮明明可以继续休养生息,保护国家和人民,那为什么还要选择北伐呢?第三,即使诸葛亮自诩为天才,执意以小本事成就大事,那么他至少应该等到《隆中对》年他计划的“天下大变”之后再谈北伐。为什么后来频频出兵,表现得不耐烦呢?不耐烦?
所以,诸葛亮北伐不仅仅是实力是否允许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能”的问题,更是一个“是否”的问题。
旧版《三国演义》剧照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回到最初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有人说是为了表明蜀汉正统与汉奸水火不容的政治姿态。有人说是为了转移国内京夷两派的矛盾。有人说,通过北伐复兴汉室是诸葛亮一生的理想……
这些说法基本上都有道理,但没有抓住要点。
事实上,从当时的情况和后来诸葛亮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北伐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战争来减缓魏国国力的恢复。
为什么?
首先说一下战前的情况,当然是三国。但问题是,曹魏、蜀汉、东吴为何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呢?
大多数人将此归因于蜀汉与东吴联盟共同抗魏。这当然是事实,但从根本上来说,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中原人口的锐减。
“今日魏国,比古时秦国大几倍;吴、蜀,与古时六国相比,还不到一半。但我们现在能打败他们,是因为因为当时的士兵数量很多,他们现在都已经精疲力竭了,而那些追随我们的人根本就没有靠近他们。” “现在正是盗贼衰落但尚未强大的时期。”
这句话出自当时邻国吴国统治者诸葛恪之口,与他的叔叔诸葛亮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诸葛恪看来,韩、吴之所以能够与拥有天下十三国、称霸九国一半的魏国相抗衡,并不是因为韩、吴两国的联盟强大(事实上,只是因为)表面上的兄弟),但他们经历过连续的经历。经过黄巾之乱和英雄混战之后,由于中原人口大幅减少,建立在废墟上的魏国已经不再具备曹操时期的优势军事实力来发动下一场战争。 “赤壁之战”。 —— 这正是它的“衰落”“年少未盛之时”。
魏国的有识之士也深知这一点。曹操用《嵩里行》时,他放眼中原,形容当时的情景是“白骨露野,万里无雄鸡报,百民居,思其中令人心碎。”魏汉以后,中书命孙子、刘芳辅佐中央。他们总是劝告曹丕、曹睿父子“乘险御敌,休养生民”。后者将此视为国策。太和时期,陈群、蒋济等重臣甚至在奏疏中直言“今桑之乱后,百姓至少有汉代一个大郡那么大”。他们夸张地说,魏国全国人民,没有东汉一个大郡的人口。劝魏帝少修工程,珍惜民权……
这些都可以反映出魏国“虚胖”、“人多地少”的真实状况。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吴、蜀汉所在的江东和川蜀地区虽然地势狭小,但经历的战乱远比中原少,人口下降自然也更小。因此,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后,蜀汉、吴国的经济复苏速度要快于中原。尤其是在善于内政的诸葛亮统治下,蜀汉在短短几年内就发展到了“田野开垦,仓库充裕,器械锐利,财富积累,朝廷”的水平。相会不华丽,路不醉人”,其盛世如再现西汉天府之国。
这种情况就像塔防游戏一样。我们只有一个基地,几个农民正在开采,已经快完成了。对方有十个基地,但每个基地只有一名农民。你要和平发展还是和平发展?想先下手为强吗?
答案当然是先下手为强。
事实上,诸葛亮也做了同样的事情。 —— 从建兴六年到十二年,短短六年时间,诸葛亮发动了五次北伐。其真实意图显而易见。
事实上,从诸葛亮北伐的“行动”来看,这种意图尤为突出。
第一次进攻是突然袭击。 “兵卒暴露,朝野皆惶恐,尤以龙游、岐山两县为甚,故三县应同时暴露。”整个魏国一开始都没有准备,三郡望风投降。随后,他们急忙从长安派兵前来救援。街亭兵败后,诸葛亮并不贪图自己所获得的土地,迅速撤退。
第二次进攻,响应东吴石亭大捷,派兵进攻陈仓。粮尽后退,杀王双。
第三次出征继续第二次出征,夺取武都、阴平,迫使郭怀河撤退,果断撤兵。
第四次征伐时,曹真病逝,诸葛亮发动潞城之战,以“兵三千”大败司马懿,声势浩大。李严因运粮失败而撤退,张郃在路上遭到伏击被枪杀。
第五次出征,孙权攻打合肥,轲比能则在北方作乱。诸葛亮出兵后,司马懿坚持不住了,干脆在自家门前种地、收割小麦,以支援战事。相持百余日后,病逝。撤退途中,被傀儡吓跑了司马懿。
可见,诸葛亮每次出兵,都选准了时机,要么奇袭,要么“趁你有病杀你”,要么群战,总之让你不安;他也打得很谨慎,不求大胜,但也绝对不会大败,以保证自己的实力不受损。休战期间,诸葛亮会“劝兵休耕”,下田练兵,组成了一支活生生的农耕党。到了第五次出征的时候,诸葛亮直接到了魏国境内耕种。他通常会吃掉你、利用你、打败你。他有一种慢慢来的心态.
《三国演义》 诸葛亮率领北伐
此外,在外交上,诸葛亮一直奉行“东和孙权”,希望吴国在东线对魏国施加强大的军事压力,吸引其主力江淮军团。与此同时,辽东的公孙政权和北方的鲜卑、乌丸、匈奴也在以各种方式扰乱魏国北部边疆,成为诸葛亮出兵北伐的暗中“帮手”。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自然的“四面楚歌”的环境和诸葛亮无限的“袭扰”下,魏国大臣希望“今日分兵,将帅在要职,威力足以震慑强者”。侵略者,平息战场,平息士兵。”老虎睡了,百姓无事可做。这几年,中国日渐强盛,吴蜀两虏必降。”防御战略彻底破产,国力不但没有如期恢复,反而出现了“今二俘联手,拟投降。”宗庙危难,十万大军东奔西走,边关无日可娱;农民失业,民不聊生。饥饿的。”九州泱泱大国的巨大危机已经浮现出来。 “中国不放马鞍,永亮不卸马鞍”,“A”点。
你觉得魏国生气了吗?
因此,在魏国强盛时期到来之前,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拖累”魏国,然后继续蚕食魏国。
标签:
用户评论
只看魏吴之战确实挺精彩的,但诸葛亮北伐的深层原因和战略考量也值得深入探讨啊。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魏吴之战是经典,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是否只是战略失误,还是另有隐情呢?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魏吴之战很有看头,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也许是他太过坚持理想了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魏吴之战是历史经典,但诸葛亮北伐是不是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呢?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只看魏吴之战太可惜了,诸葛亮的北伐也是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魏吴之战很精彩,但诸葛亮北伐的决策是否真的失误,还是另有原因呢?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魏吴之战和诸葛亮北伐都是军事战略的典范,各有各的精彩。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只关注魏吴之战太片面了,诸葛亮的北伐失败背后也许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魏吴之战很吸引人,但诸葛亮的北伐是不是真的只是战略失误呢?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魏吴之战是历史名战,但诸葛亮的北伐也是一场充满智慧的战役。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只看魏吴之战太遗憾了,诸葛亮的北伐失败也让人深思。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魏吴之战确实精彩,但诸葛亮的北伐失败是否是战略眼光问题呢?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魏吴之战和诸葛亮北伐都是军事史上的经典,各有各的亮点。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魏吴之战是历史佳话,但诸葛亮的北伐失败是否是战略失误的体现呢?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只关注魏吴之战太单一了,诸葛亮的北伐同样值得深入分析。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魏吴之战很有看头,但诸葛亮的北伐失败是否是战略上的必然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魏吴之战和诸葛亮北伐都是军事智慧的代表,值得细细品味。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只看魏吴之战太片面了,诸葛亮的北伐失败背后也许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智慧。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魏吴之战是军事史上的瑰宝,但诸葛亮的北伐失败也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