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份》 |王大源
*书袋|商业简史,丢个书包就行
文字|朱晶莹
编辑|董立涵
插图|王大源
编者:我可以保证,虽然夏作权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但读者在其他地方不会找到下面的文字。本期《书袋》我们从夏作权开始,到博尔赫斯结束。
夏作权总是在接受奖金的馈赠,命运并没有设定什么非凡的代价。
20世纪90年代初,夏在股市赚到了第一桶金。也许他理解了热门《大时代》中透露的四字座右铭——要早退场,所以他在二级市场赚了钱就离开了;也许他明白了。而他在1995年认识了王传福,夏作权和当时有资金的夏作权、技术精湛的王传福立刻一拍即合。前者向比亚迪投资30万元,成为比亚迪三位创始人之一。
二十七年过去了。有人算了一下,30万元已经变成了近200亿元,回报了6万多倍。截至2022年3月30日,夏作权持有比亚迪股票8263万股,股票市值超过190亿。
难怪外界称赞夏作权是“最牛天使”,回归次数超过6万次。我承认这里所说的“五万倍”、“六万倍”是数量级,而不是实数,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夏作权上世纪末的投资历程,你会发现多次增资的信息尚不清楚。好在,理清账目是一种投资手段,“粗略估算”是一种书写工具。毕竟,道无形的段先生说:“估值只是粗略估计。”
但吃够分红的夏作权一心想成为一名专业投资者,于是他在47岁的时候离开了比亚迪。近十年来,他多次减持股票并套现进行早期投资,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一个拖延已久的投资梦想。
夏存在一个关于时间的悖论。绝对意义上的时间是时间,个体的时间也是时间。有时,两种意义上的时间是冲突的,用来理解夏作权退出比亚迪的事。关键因素。
让我们首先详细说明几个先决问题,包括:
这个案例适合定义为“天使投资”还是“联合创业”?是什么主客观因素推动了6万倍回报的实现?退出比亚迪,夏先生选择了“机遇”还是“时间点”? “时机”和“时间点”有区别吗?巴菲特做多时为何选择“卖出”?如果目的是为了赚钱,为什么放弃比亚迪转而进行早期投资呢?
做早期投资的命
夏作权有些执念于自己的投资人身份。
他自己说:“如果我有王先生的能力,我会选择成为一名企业家。但我更擅长投资,所以我选择成为一名更好的专业投资者。”显然相比于比亚迪前副总裁的头衔,他更想在投资领域独立。
希腊神谕常说:认识你自己。夏作权很了解自己。他知道自己和王传福不同。王传福是一位典型的科技驱动型企业家。从电池发家到转型造车,他大胆说出“比亚迪要到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公司”。就连查理·芒格也称赞他。王传福是一位发明家。爱迪生和通用汽车前总裁杰克·韦尔奇之间的情结。
夏作权投入初始30万元后,于2001年正式加入比亚迪,担任执行董事、副总裁,参与管理运营。 IT部门、法务、审核部门全部调给了他,而此时恰逢比亚迪在港股上市。前夕。 2002年上市后,比亚迪进入业务快速增长的转型期。同年,全资收购北京吉普吉驰模具厂。次年,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公司,开始生产汽车。
此外,王传福还考察了富士康。就在郭台铭还洋洋得意自己是行业老大的时候,比亚迪却悄然将手机电池业务转型为手机零部件。两家公司后来卷入工业间谍和知识产权诉讼。 2007年,比亚迪电子在香港上市。 2008年3月,夏作全因比亚迪富士康案被拘留。后来案件的情况发生了逆转。同年12月,警方终止对夏的侦查。
可以说,夏作权伴随着比亚迪从“电池大王”到“车王”的转型。与此同时,他也已经年近50岁了。俗话说,五十而知天命。夏作权知道,他的“命运”不是成为一家公司的二把手,而是在投资界闯出一片名堂。他于2003年成立了正轩投资,但遗憾的是他全身心投入比亚迪的事务,无法兼顾两者。成为一名专业投资者的愿望被一次又一次地搁置,现在为时已晚。 2010年,夏作权退出比亚迪日常管理。 2011年,比亚迪重返A股上市。有了这些股份在手,夏作权稍微套现就可以投资十年、八年。 2013年,50岁的夏首次减持比亚迪股份。
至于夏作权为何痴迷于成为一名职业投资人,甚至认为自己擅长投资?这还得从他早年的经历说起。
首先,夏作权尝到了投资的好处。三十年前,中国上海、深圳股市成立不久,混乱的局面吸引了一批寻求黄金的投资者。 1992年至1994年,上证指数波动率为378%。深证指数波动幅度达到162%。风风雨雨之间,很多人瞬间收获了时代红利,夏作权也不例外。此后,他最成功的投资就是比亚迪。
第二,夏作权是一个新锐人物。熟悉金融业务,很早就学过计算机。说他是一位多元化的商人也不为过。夏作权,1963年出生于湖北,20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后来回到湖北省在一家保险公司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他从1992年开始证券投资,先后创办了武汉晨鸣信息有限公司和武汉创景科技有限公司。拥有金融、信息、科技背景,以及比亚迪的成功经验,这也决定了他现在的投资重点是硬科技赛道。
前半生尝够了投资的好处,加上天生的投资敏锐度、多元化的知识背景、知道自己不适合经商,夏作权确实注定是一个投资人。但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一定要选择专业投资的道路呢?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早期投资?像段永平一样,用自己的钱只投资二级市场上自己了解的公司不是更好吗?毕竟早期投资的回报周期太长。夏并不缺钱。他最缺的就是时间。 —— 根据2018年正轩投资正式募资的时间,他55岁才复出工作,执掌一只基金,并步入职业生涯。投资者的身份。如果他真的追求职业投资人的身份,哪里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早期投资?
这或许体现了他传统商人的一面,用小钱试水。更何况,他花的是自己的钱。 2018年正轩公开募资之前,夏佐全部投入自有资金。截至目前,他已套现比亚迪超过33亿元。龚虹嘉曾调侃朱啸虎:“管别人的钱真是太好了,风险再大我也敢冒险,这也是我的缺点。”言下之意是,任何人在用自己的钱进行投资时都不应谨慎、谨慎。夏作权肯定也是这样。想法。
不明白的是,即使他不想花很多钱,不想像阿段那样隐居,还愿意等待,夏作权显然还有其他的选择。他在比亚迪经历了那么多并购,在深圳,有资质,有资本,有人脉,有大资本,何愁不成功呢?
或许,一个人所成就的,就是他所执着的。夏曾表示,自己想投资一些像比亚迪这样的公司,陪伴他们成长。
虽然夏作权“最牛天使”的美誉无法被夺走,但事实上,1995年,天使投资在中国还没有兴起。他的投资只是为了帮助王传福在海外创业。但一切都是从那一刻开始的。命运给了他“六万倍天使”的恩赐,却没有暗中标明价格。但夏大概觉得这个礼物太无趣了,他想凭借自己的实力来赢得一个身份。
跟巴菲特反着来
既然夏作权说自己想成为一名专业投资者,那么“股神”巴菲特永远是专业的,但有时夏作权和股神却是相反的。
我们来看看夏先生多次减持比亚迪股份的记录。相关数据显示,夏佐权分别于2013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减持比亚迪股票,合计减持比例为0.84%,合计现金约11.35亿元,全部投资于正宣投资项目。 2021年5月,夏计划减持比亚迪不超过1200万股,减持金额达到23亿元。前后合计超过33亿元。
另一方面,巴菲特在2008年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了2.25亿股比亚迪H股,并斥资2.3亿美元购买了比亚迪10%的股份。至今他还没有减持。今日(4月28日)比亚迪收盘价为231.98港元。近14年后,股神这笔投资的账面回报率接近30倍。
我们再看看李璐。 2002年,他首先收购了刚刚上市的比亚迪。 2008年推荐巴菲特买入后,他也再次加仓。李录成为比亚迪继伯克希尔·哈撒韦之后第二大H股股东。直到2021年7月他才减持,连续两日减持1077.15万股,套现约24.4亿港元,持股比例降至6%。
相比之下,夏作权多次减持比亚迪时,巴菲特保持不变,李录在2021年之前也没有减持,两人的操作相反。仅在去年7月的减持中,夏作权与李璐步调一致。夏三天连续减持比亚迪A股约954.8万股,套现逾24亿元。
说实话,目前看来,夏氏在2020年之前减持的时机并不明智。 2013年,比亚迪股价徘徊在30元左右,2018年、2019年则在40-60元左右。直到2020年,比亚迪股价才出现大幅上涨。 2021年一度突破300元后,今年回落至230元左右。人们说,李录减持可能是因为看到了性价比更高的目标,所以夏作权几乎把减持的钱全部投到了正轩看好的项目上。
一个专业的投资者肯定会把钱投到成长最快、成长幅度最大的项目上。今天回想起来,巴菲特长期持有比亚迪是专业的,但夏作权退休得太早、太仓促。早年减持的钱投到那些项目上,肯定很难比现在还在比亚迪赚更多的钱了。这样看来,夏作权更像是一个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梦想的投资人,而不是一个职业投资人。
那么,夏先生与其他中国投资者相比如何呢?《底片》 我写过关于龚虹嘉和段永平的文章。夏佐全身上下都有他们的影子,但他却很不一样。
龚虹嘉和夏先生一样都是天使投资人。他最值得称道的成就是投资海康威视,获得了25000倍的回报。龚对于投资项目的标准是反主流VC的,所以他错过了美团和大疆,但他却能够用他所谓的“本土”人才标准来投资顶级项目。比如海康威视的初创团队就很散乱。国企员工,德康通讯创始人是三位退休技术专家,握奇创始人是中专教师。
夏作权的方法很简单:投资比亚迪这样的几家公司。 2010年至2016年,正轩以非基金方式运营。夏毅一开始并没有搞流程化的流程,但有时候难免会涉及到情绪因素,没有尽职调查,导致项目失败。与宫虹嘉对自己的愿景充满信心不同,夏在否定自己的做法。他认为,单纯从事早期技术投资只会是粗放型的,而且个人信息盲点太多,容易做出非理性决策。于是从2015年开始,正轩开始组建专业团队。这些人基本上都在比亚迪、华为、中兴等科技公司长期工作过。正轩的优势在于产业逻辑明显,赛道涵盖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信息化、半导体等多个方向。
此外,段永平和夏某均使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均已在企业中证明了自己的业务能力。段永平用自己的资金换来了最终的自由:不用担心投资周期,想怎么出手就出多少手,而且还拥有“不出手”的自由。他不想成为一名专业投资者或管理别人的钱,因为地位是一种束缚。
段永平想摆脱职业投资人的身份,不想管别人的钱,而夏作权却无法享受自由。相反,他觉得过度的自由是一种束缚。这促使他从外部筹集资金,然后接受自己作为专业投资者的身份。当其他投资人都在努力营销自己的特色时,夏作权却在努力抹平自己的特色,试图将自己框定为一个职业。
不够现代化的夏佐全
2018年3月,正轩首次正式募集资金。这个方法非常实际。 ——召开座谈会,宣布将在深圳、苏州推出基金。这是夏作权将自己推向专业化的一个重要节点。
筹集资金时,我们必须展示结果。夏作全向LP提到了——优必选和安诺优达两个项目。当时,这两个项目确实非常适合当时的情况。优必选是一家位于深圳的智能机器人研发公司。夏作权投资优必选天使轮3600万。此时,优必选恰好获得腾讯领投的8.2亿美元C轮融资,创下AI领域新的单轮融资纪录。后来估值为100亿美元。安诺达是一家基因组测序服务提供商。正轩天使轮投资数百万,目前估值达40亿元人民币。
从天使投资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无疑是很好的案例,投资时机准确,估值增长迅速。但如今,初创企业正进入寒冬,优必选和安诺约达不再像当年那样繁荣。
优必选CEO周健曾透露,公司可能会在2019年完成上市,结果优必选的C+轮融资迟迟未到,上市受阻。 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中金公司向深圳证监局提交了6份Ubice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报告。上次,中金公司终止了对Ubice的辅导工作。 2021年,优必选向深圳证监局提交了重启A股IPO的辅导备案,但一直没有进展。
至于安诺达,在2017年完成7亿元C轮融资后,也有消息称其正在准备上市。然而,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基因检测行业开始受到公众质疑,行业开始转冷。 2019年,同行业诺禾致源IPO被紧急叫停。截至目前,安诺约达尚未传出任何新的上市消息。
所以我的看法是,从早期投资的纯粹商业角度来看,夏作权做得很好,有两个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这也证明了他的投资能力;但是,从专业投资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夏作权选择的投资路径并不是最优的。至少在行业寒冬时,回报会受到很大影响,专注于早期投资的小基金也会非常被动。
总的来说,夏作权投资可以吗?这绝对有效:我有简历、有能力、有实力,但问题是策略不是很现代。
所谓现代化程度不够,要从最近引起我注意的两则新闻说起。
首先,创始合伙人之一胡林平退出了夏作权辛辛苦苦组建的专业团队。胡林平于2021年创立朗力半导体公司。胡林平出生于华为。据说,像他这样有工业背景的人来创业,这是天使不能错过的项目类型。但夏作权并没有投票给他。
那么,我所谓的“现代VC玩法”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一是做热门案例。寻找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案例,而不是拘泥于小的、未知的早期案例。正轩虽然号称从天使转型为VC,但仍保持标准的早期投资规模,投资几乎全是天使、pre-A、A轮,单笔投资规模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人民币。
其次,“筹集资金确定投资”也是一种策略。一位本周出名的投资人去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家在转型投资时,往往会犯“to企业家”而不是“to LP”的错误。
三是与外部资源联合品牌。很多VC都会邀请著名企业家、专家作为运营合伙人或者投资合伙人。例如,高瓴邀请了百胜餐饮集团的苏敬诗!和美团的钱嘉伟作为运营合作伙伴。红杉邀请《Vouge》原主编张宇投资。合伙人元马邀请张宏江担任投资合伙人。这是从品牌到产业再到投资的现代做法,但夏作权显然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
90后的夏作权确实不太现代。也许,他并不那么需要现代化,因为他的成功太大了,来得太早了,太早地接近了某种极限。
红利的极限
猜测夏作权的投资理念是“不够现代化”还是“不愿意现代化”是没有意义的。纵观整个案件,我更感兴趣的是退出。这也是上面提到的问题。 2010年后,他开始批量出售比亚迪股票。他选择的是“机遇”还是“时间点”?
时机是投资策略的一部分,也是基于回报的选择。那么他选的时机好不好呢?绝对不是。一方面,随后的股价证明,当时的比亚迪作为国内新能源的领头羊,还远远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然,你可能会说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但在那个时刻,持有股票显然是更合理的,至少有巴菲特芒格多头头寸的背书。
因此,夏作权很可能并不是根据收益、股价等指标做出退出的决定。他砍掉了比亚迪这20年成长中享受到的巨额红利,但就算砍掉,6万倍在现代社会也已经是6万倍了。这里的投资具有可靠且可衡量的回报上限。
2013年是夏作权50周年。他选择了这个“时间点”。他不能再等了。如果他不想无聊地赢到最后,他就必须放弃对红利的追求,换取投资生涯。专业投资者的身份,新的可能性。
作家唐诺说,但极限永远不会到来,事情总是在耗尽自己的可能性之前就已经到达了终点。我想说,股息也是如此。夏作权的选择在主观上是勇敢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客观的可能性。如果天使投资一定要靠一定的分红浪潮,那么夏作权是否证明了这一点?一个事实被揭露:6万倍的回报案例可能已经是现代社会个人分红的极限了。
人类社会中关于“极限”的线索有很多。让我们从书包里谈论它们。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名叫《博闻强记的富内斯》。这个角色名叫富内斯。此人拥有超越肉身的超强记忆力。怎样形容“超强实力”?因此,富内斯能够记住“1882年4月30日黎明时南方天空中云彩的形状”,同时从他的记忆库中提取出“一本他一生中只看过一次的精装书”。一本古董书的羊皮纸表面上的皱纹纹理”,并将两者进行比较。他对此感到困扰,感叹道:“从创世以来,人类所有成员的记忆总和都赶不上我一个人的记忆。”
他其实是在感叹。他为何哀叹?无与伦比的记忆能力、难以逾越的知识储备,这不正是我们普通人最渴望的技能吗?多年来,我们尤其是现代人,一直痴迷于信息革命的梦想。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热情地追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计算。看来,如果我们无限接近信息量的尽头,我们就拥有了绝对的控制权。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知全能的人类将真正永生。但博尔赫斯却在1962年粉碎了人们的梦想。在这篇犹如古老寓言的文章的最后,他告诉我们,“伊雷内奥·富内斯死于肺充血。1889年。”
是的,不存在不可动摇的记忆,上帝死了,死亡和遗忘将会获胜。亚历山大·赫蒙说,遗忘阻碍了包容一切的可能性,但仔细想想,如果没有遗忘,为什么会出现包容一切的野心呢?
回归来看,现代社会所有参与投资活动的普通人中,谁不怀着希望设定极限,无休止地追求更高的回报呢?如果把分红视为获得回报的充分条件,那么无穷无尽的分红和永无休止的经济发展一定是我们热切期盼的。现实又如何呢?现实是,永远不存在无尽的红利。短短几年内,你的生活将经历从财富狂潮到系统性寒冬的转变。
时代在变,红利会中断,这就是我们对未来的雄心之源。
标签:
用户评论
哇,6万倍!这夏作权真是赚翻了,可惜他想要的身份,我们普通人哪里能懂啊。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作权这身份追求,真是让人感慨,谁不想有个稳定的身份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6万倍利润,羡慕啊!但那个身份,是不是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和责任呢?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作权赚得盆满钵满,可他想要的身份,是不是也意味着要放弃一些自由呢?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作权的目标太远大了,6万倍利润只是开始,他想要的身份,是不是也代表着更高的社会地位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6万倍利润,真是让人咋舌,但那个身份,真的值得吗?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作权的故事告诉我们,金钱和身份有时候是相辅相成的。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作权想要的那个身份,是不是也代表着他的梦想和追求呢?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6万倍的利润,让人羡慕,但那个身份背后的付出,又有谁知道呢?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作权的故事让人深思,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追求的身份呢?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6万倍的获利,夏作权想要的身份,这背后是不是也有他的无奈和辛酸呢?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作权的目标太伟大了,我们普通人只能望尘莫及。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作权想要的那个身份,是不是也代表着他的社会责任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6万倍利润的背后,夏作权想要的身份,是不是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呢?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作权的故事,让人看到了成功的背后,也有无尽的追求。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作权想要的身份,是不是也代表着他对未来的期许呢?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6万倍利润,是梦想的开始,夏作权想要的身份,是梦想的延续。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作权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人也有自己的烦恼和追求。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作权想要的那个身份,是不是也代表着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