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16日,大显控股(*ST达康前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发行价格6.10元/股。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仅6年。但23年后的今天,这只股票却成为“仙股”,面临退市风险。
7月26日收盘时,*ST控股股价为1.02元/股,站上1元大关。然而,今年6月以来,*ST达康股价多次跌破1元面值。 6月10日至6月12日、6月17日至6月21日、7月12日至7月17日、7月22日至7月25日,ST大控股价均在1元以下。经营过程中,6万多名股东叫苦不迭。
在二级市场上,股价在1元以下的股票被称为“仙股”,股价在1元至2元之间的股票被称为“准仙股”。 *ST控股多日在1元左右徘徊,已被列入“仙股”行列。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14.3.1-(五)条的规定,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不含公司股票停牌日)每日收盘价低于股票面值的,公司股票将终止上市。也就是说,由于今日*ST大控股价重回1元以上,股价跌破面值的计算方法将被重置。
值得一提的是,*ST大控在1998年曾创下每股28.6元的历史新高,巅峰时期总市值达到130亿元,但7月26日收盘价已跌至1元。股,总市值14.94亿元,相当于注册资本14.6亿元。如此巨大的反差确实令人失望。
名字改了两次
*ST大控全称大连大福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控股”)。 1993年至2016年间,大连控股两次更名。
大连控股前身为大连显像管厂,始建于1975年7月,1993年改制为大连大显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改制为“大显股份有限公司”。 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8年初,公司更名为大连大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证券名称变更为“大连控股”; 2016年,公司更名为大连大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大连控股”。
企查查显示,*ST大控的业务范围包括各类金属矿产投资、开发及技术咨询;项目投资与管理、投资咨询;受托资产管理;电子产品及零部件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化工产品制造、销售等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晓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频繁更名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业务变化需要更名,二是为了迎合市场而更名。频繁更名的企业一般属于第二种情况,需要警惕。比如,如果今天市场喜欢互联网,那就改名为互联网公司;明天如果市场喜欢高科技,就更名为高科技公司。
据新浪财经报道,去年7月,上交所公司监管部徐明雷在论坛上公开表示,“这几年,不少上市公司更名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主营业务确实发生变化的上市公司之外,越是喜欢更名的上市公司,出现问题的概率就越大。 ”
40亿被大股东“吸”
的确。大连控股的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通过预付款,——成为大股东及关联方的提款机。
2014年,大连控股向天津大同铜业预付货款11.8亿元,占年度预付款总额的99.68%。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4月,*ST大控筹划第三次并购之前,大同铜业是大显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后者通过全资子公司中再资源持有大同铜业84.26%的股权。股权,直接持有大同铜业7.47%的股份,累计持股92.73%。
随后,中再资源将大同铜业84.26%的股权转让给第三方。 * ST大控实际控制人戴伟仍担任大同铜业法定代表人、董事长。
根据上交所《上市规则》号规定,大同铜业与上市公司构成关联关系。 2015年,*ST大控对大同铜业的预付款项达13.7亿元,2016年进一步增加至17.45亿元。2014年至2016年,累计预付款项达42.95亿元。
据相关媒体统计,*ST大控与大同铜业的实际交易额仅为23.98亿元,仅占预付款总额的一半。
大量资金流向关联方,上市公司日常经营困难。 2014年、2015年,*ST大控分别实现营收4.6亿元、1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0%。净利润由1375万元变为亏损8200万元。 2016年继续亏损9800万元。
主席受到公开批评
大连控股官网称,公司的企业精神是“严谨求实、锐意创新、团结奉献”。 “严谨务实”多次被打脸。
2015年,大连控股及其董事长戴伟因违反履行信息披露义务、重大事项内部审核程序、募集资金使用等行为,被上交所公开谴责;公司董事、总经理蒋松,董事、董事会秘书王伟,财务总监周成林受到通报批评。上交所还对公司时任董事于惠波、王世忠、傅洪建、臧力、张尔康、陈树文采取监管关注措施。
2017年4月12日,*ST大控因公司涉嫌多项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2017年7月,大连证监局公布对大连控股的行政处罚决定。大连控股因三项违规信息披露被大连证监局罚款60万元;时任董事长戴伟、财务总监周成林分别受到警告并罚款30万元、3万元。
今年5月30日,*ST大控再次收到中国证监会调查通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公告称,鉴于公司正处于调查阶段,控股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因诉讼已被多轮冻结、质押。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不得减持股份;目前*ST控股不符合要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股票发行、重组和上市的规定。
上海证券交易所7月26日发布公告,公开谴责*ST大荒及其关联方天津大同铜业相关责任人。公告称,近日,上交所在日常信息披露监管中发现ST控股及关联方相关责任人在履职过程中存在多项违规行为:资金管理混乱、存在大量非违规行为。关联方占用的经营资金;担保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且未履行审核程序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ST大控的公告显示,其还将面临中小投资者的多重维权索赔。据证券时报报道,证券维权律师透露,在针对大连控股的一系列投资者索赔中,不少投资者已经胜诉并获得胜诉判决,但尚未收到赔偿。目前,胜诉投资者已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大控资产状况不佳,不具备支付赔偿能力。多个银行账户已被法院查封,获胜投资者仍在排队等待领取资金。
此外,*ST达康多次并购均未果。此前,*ST大荒曾尝试收购力豪金属100%股权、枫熙供应链100%股权、高登酒店100%股权,但均未成功。今年6月13日,*ST大控公告称,拟收购紫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构成重大资产重组。相关进展尚未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ST大控2018年一度濒临暂停上市。时代财经发现,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14.1.1(1)条的规定,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是否定的或已追溯重述。如果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净利润持续为负且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司将被暂停上市。
*ST大控2015年、2016年经审计净利润均为负值,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2017年,*ST大控通过出售青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5500万股获得投资收益7380万元,使公司得以不暂停上市。但2018年却遭遇了15.7亿元的巨额亏损。那么2019年*ST达康还会继续亏损吗?你是否打算出售资产再次“生存”?
标签:
用户评论
这家企业竟然能被扳倒?大股东吸金40亿太不道德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的假的?仙股备案太夸张了吧,监管去哪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40亿啊,大股东这手操作厉害,但企业要倒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屡次违规还能备案,这监管力度也太大了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企业强大到让大股东都能吸金40亿,但这也太贪婪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仙股备案,这企业真的要完蛋了吗?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股东疯狂吸金,这企业还能挺多久?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谁能扳倒这家企业?看来监管要出手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企业大股东太不厚道了,40亿吸金还不够,还想备案成仙股?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企业大股东太会玩儿了,40亿吸金只是开始。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企业屡次违规,这监管备案为仙股,是不是太宽容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40亿,大股东这操作真是让人咋舌,企业还能挺住吗?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谁能扳倒这家企业?大股东太有钱了,企业也要跟着完蛋?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监管备案为仙股,这企业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吗?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企业大股东太会算计了,40亿吸金还不够,还想备案成仙股。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谁能扳倒这家企业?大股东这么有钱,企业还能挺多久?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监管备案为仙股,这企业真的要完蛋了吗?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股东吸金40亿,企业还能挺多久?这操作太不道德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谁能扳倒这家企业?监管出手,企业大股东疯狂吸金40亿,这监管力度也太大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