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应该看到,元朝在鼓励书院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将书院改建为官学。例如,书院教师由政府任命,招生、考试等由政府主导,书院经费由政府提供。也就是说,从元代开始,程朱理学成为国家正统,各大书院的讲授内容基本都是程朱理学。从此,书院开始失去“百家争鸣”的特色。
到了明代,中国书院的建设达到了一个低谷。《中国教育史》说:“由于统治阶级的文化教育政策及其内部矛盾的影响,明代书院经历了从沉寂到繁荣再到取缔和毁灭的曲折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从明朝建国到1505年的130多年来,明代书院处于沉寂状态。原因是明朝试图以官学垄断一切学术,不兴办书院,不修书院。元末明初许多书院毁于战乱,但明朝却不愿重建。例如,白鹿洞书院于1351年被毁,直到1438年才得以重建。明朝政府甚至直接侵占书院土地,改为官学、县学等。
第二个原因是明朝规定“科举考试必须在学校进行”。以前的科举制度是免费报名的,现在高考也是免费报名的。但明朝规定,科举制度只能通过学校,必须到当地学校报考。这导致学院被排除在外。
此外,书院的学术风格相对自由,这与明朝的“文学监狱”等思想控制政策相悖。因此,明朝早期并不支持书院。然而,静默时期的书院逐渐得到重建,但数量很少。
第二阶段是1506年至1566年的60年。明代书院处于鼎盛状态。据统计,明代共有书院1239所,其中嘉靖时期占37%,万历时期占22%。嘉靖时期书院的繁荣与明朝的政治密不可分。
嘉靖时期,宦官当权,政府十分腐败,所以一些士大夫设立书院,通过在书院讲学来讽刺政府,选拔人才。这一幕,很像东汉时期的“清议”风格。其次,明朝中期,科举腐败,官学衰落,学校名存实亡。因此,不少有抱负的士大夫选择开设书院招收徒弟、授课。第三,新学发达,拥护新学的士人试图在各地设立书院,与官学竞争。
当时有两位著名的心学讲师,即詹若水和王阳明。詹若水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讲学55年,在全国创办书院40所,弟子数千人,遍布全国。王阳明是心学大师。他已经讲学23年了。他先后创办龙岗书院、濂溪书院、辅文书院等,并在全国多所著名书院讲学,推动了书院讲学的繁荣。
詹若水雕像
然而,潞王新学从来都不是明朝的官方知识。詹若水、王阳明等人讲学、弘扬心学,必然受到程朱理学的攻击和官府的镇压。因此,在繁荣之后不久,明代的书院讲学就进入了第三阶段,即禁毁阶段。
明朝第一次毁坏书院是在1537年。当时的御史虞举经叔指责南京民政尚书詹若水“宣扬邪学,招揽流氓,私设书院”。学院。”于是,嘉靖皇帝下令毁掉詹若水创办的书院。所有学院。
第二次是1538年,礼部尚书徐坦认为官学颓废,书院“聚弟子扰亿万学子”,遂提议毁掉书院。嘉靖皇帝听说后,“立即下令严禁内政外交,毁坏其书院”,“毁坏天下书院”。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在朝堂上真正掌握实权的人是严嵩。他是宦官势力的代表,因此他对民间的“清议”十分反感。他下令摧毁全国各地的书院,以遏制书院批评政府的倾向。此次处理的书院大多是官办书院,因此当时书院的整体繁荣并未受到影响。
王阳明
第三次取缔书院是在1579年,主谋是张居正。历史上有“张居正最恨讲学,最讨厌讲学”的说法。他攻击该学院“虚伪、学混乱”、“所有讲师都是假的、好学的”。他下令毁掉各地书院,并下令将各省书院全部改为公立书院(官办学校)。当时,仅应天府就有64所书院改建为公立学院。这是明代最严厉的书院禁令。许多学院被迫更改名称以保留其未来。例如,安福县古玩学院更名为“三仙寺”;贵溪县香山书院更名为“香山寺”。
张居正
圣人以经典来教化,国家以经典来引导人们。如果你能理解经典,你就能解释你的知识。何苦去辨认宗派,徒劳地聚党呢?今后,任命学术官员,督导导师,培养儒生。平日所读的经典书籍的道理,一定要认真学习,并实践为将来所用。不准另设书院,聚集追随者、党员,更不许号召外地人游走、吃饭无所事事、谈论毁掉前程。 ——张居正
万历年间,明朝还拷打杀害了当时最伟大的思想家李贽。李贽的思想比王阳明的思想更为激进。他直接反对程朱理学,抨击理学的虚伪性。他被视为“离经叛道”。 1602年,李贽被明朝官员以“胆敢主张混乱,迷惑天下,诬陷百姓”的罪名逮捕,其作品被焚毁。入狱时,他已67岁,不堪屈辱,在狱中自杀。
第四次取缔书院发生于1625年,由魏忠贤领导。当时,宦官势力更加严重,朝廷更加腐败。因此,不少士大夫到东林书院讲学。讲学后,以其议事之风,批评时事,在朝廷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魏忠贤等人对此十分害怕,于是下令“毁掉天下东林讲堂”。虽然这个名字是专门针对东林书院的,但实际上却有着广泛的含义。很多书院都会被怀疑是东林书院,而被取缔和摧毁。
明朝灭亡、清朝入主之后,中国书院在元代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清朝虽然不鼓励书院自由教学,强调将书院纳入官方教育体系,但从未大规模取缔或毁坏书院。这比明朝更加理性。康熙时期,书院得到大规模发展,大量邀请明朝元老讲学,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战士”也没有受到指责。因此,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得以讲学、立学,造就了清初学术界的繁荣。表现。
雍正时期和乾隆中期,文学监狱盛行,思想控制严格,学术相对低调。然而,从未出现过对书院的大规模破坏。文学监狱基本针对反清反满言论,不影响其他内容。乾隆后期,文学监狱政策被废除,新的学术发展趋势逐渐开始出现。
从清朝中叶开始,书院中出现了《训诂精舍》和《学海堂》。这类书院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涉及科举考试,独立于政府。在这种书院的带动下,清代钱嘉学派兴起,考据、训诂等学问达到历史顶峰,涌现了张学诚、惠东、戴震、钱大信、段玉才、王念孙等。王引智等重要学术人物。直至近代,许多大师,如龚自珍、梁启超、黄侃、刘师培、王国维、章太炎、刘文典等,都是从这种知识中培养出来的。
从书院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宋元明清四大机构对思想控制的程度。宋代思想开放自由,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于是,理学、心学、气学等学问应运而生。元代,程朱理学成为正统,书院逐渐正式化。明代试图使书院正式化,严格控制思想,但缺乏合理的制度和措施,手段粗暴,对书院和进步思想的打击最大。清代继续官办书院,但民间书院与书院分离,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步。
标签:
用户评论
哎,这明朝真是毁了好东西,四次毁掉天下书院,学术繁荣从何谈起啊。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看到这个话题都心疼,书院是知识的摇篮,明朝这么做太可惜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术繁荣需要自由的环境,明朝四次毁书院,怎么可能实现呢?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明朝真是个谜,毁掉书院还谈什么繁荣,太不重视文化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想到这四次毁书院的事,都觉得历史太残酷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术繁荣的基础是自由探索,明朝毁掉书院,学术怎么能发展呢?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明朝的四次毁书院,真是让人痛心疾首,学术环境太差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明朝四次毁书院,真是让人怀疑这个朝代的智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术繁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明朝毁掉书院,学术怎么能繁荣呢?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明朝的这种行为,真是让人对他们的文化政策感到失望。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四次毁掉天下书院,明朝这是在自断后路啊,学术繁荣从何而来?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明朝毁书院,学术衰落,真是警钟长鸣。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明朝的做法,真是让人感叹,学术繁荣怎么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呢?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明朝四次毁书院,这种行为简直是对文化的极端摧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术繁荣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明朝毁掉书院,这是何等无知的行为。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明朝四次毁掉书院,这是对历史的一种背叛,对文化的极不尊重。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术繁荣需要自由的环境,明朝四次毁书院,这是在扼杀学术的生机。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明朝四次毁掉书院,这是对知识分子的极大打击,学术繁荣从何谈起?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历史告诉我们,学术繁荣需要自由的环境,明朝毁掉书院,这是对文化的极大伤害。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