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应该看到,元朝在鼓励书院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将书院改建为官学。例如,书院教师由政府任命,招生、考试等由政府主导,书院经费由政府提供。也就是说,从元代开始,程朱理学成为国家正统,各大书院的讲授内容基本都是程朱理学。从此,书院开始失去“百家争鸣”的特色。

到了明代,中国书院的建设达到了一个低谷。《中国教育史》说:“由于统治阶级的文化教育政策及其内部矛盾的影响,明代书院经历了从沉寂到繁荣再到取缔和毁灭的曲折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从明朝建国到1505年的130多年来,明代书院处于沉寂状态。原因是明朝试图以官学垄断一切学术,不兴办书院,不修书院。元末明初许多书院毁于战乱,但明朝却不愿重建。例如,白鹿洞书院于1351年被毁,直到1438年才得以重建。明朝政府甚至直接侵占书院土地,改为官学、县学等。

第二个原因是明朝规定“科举考试必须在学校进行”。以前的科举制度是免费报名的,现在高考也是免费报名的。但明朝规定,科举制度只能通过学校,必须到当地学校报考。这导致学院被排除在外。

此外,书院的学术风格相对自由,这与明朝的“文学监狱”等思想控制政策相悖。因此,明朝早期并不支持书院。然而,静默时期的书院逐渐得到重建,但数量很少。

第二阶段是1506年至1566年的60年。明代书院处于鼎盛状态。据统计,明代共有书院1239所,其中嘉靖时期占37%,万历时期占22%。嘉靖时期书院的繁荣与明朝的政治密不可分。

明朝曾四次毁掉天下书院。这样的朝代怎么可能实现学术繁荣呢?

嘉靖时期,宦官当权,政府十分腐败,所以一些士大夫设立书院,通过在书院讲学来讽刺政府,选拔人才。这一幕,很像东汉时期的“清议”风格。其次,明朝中期,科举腐败,官学衰落,学校名存实亡。因此,不少有抱负的士大夫选择开设书院招收徒弟、授课。第三,新学发达,拥护新学的士人试图在各地设立书院,与官学竞争。

当时有两位著名的心学讲师,即詹若水和王阳明。詹若水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讲学55年,在全国创办书院40所,弟子数千人,遍布全国。王阳明是心学大师。他已经讲学23年了。他先后创办龙岗书院、濂溪书院、辅文书院等,并在全国多所著名书院讲学,推动了书院讲学的繁荣。

詹若水雕像

然而,潞王新学从来都不是明朝的官方知识。詹若水、王阳明等人讲学、弘扬心学,必然受到程朱理学的攻击和官府的镇压。因此,在繁荣之后不久,明代的书院讲学就进入了第三阶段,即禁毁阶段。

明朝第一次毁坏书院是在1537年。当时的御史虞举经叔指责南京民政尚书詹若水“宣扬邪学,招揽流氓,私设书院”。学院。”于是,嘉靖皇帝下令毁掉詹若水创办的书院。所有学院。

第二次是1538年,礼部尚书徐坦认为官学颓废,书院“聚弟子扰亿万学子”,遂提议毁掉书院。嘉靖皇帝听说后,“立即下令严禁内政外交,毁坏其书院”,“毁坏天下书院”。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在朝堂上真正掌握实权的人是严嵩。他是宦官势力的代表,因此他对民间的“清议”十分反感。他下令摧毁全国各地的书院,以遏制书院批评政府的倾向。此次处理的书院大多是官办书院,因此当时书院的整体繁荣并未受到影响。

明朝曾四次毁掉天下书院。这样的朝代怎么可能实现学术繁荣呢?

王阳明

第三次取缔书院是在1579年,主谋是张居正。历史上有“张居正最恨讲学,最讨厌讲学”的说法。他攻击该学院“虚伪、学混乱”、“所有讲师都是假的、好学的”。他下令毁掉各地书院,并下令将各省书院全部改为公立书院(官办学校)。当时,仅应天府就有64所书院改建为公立学院。这是明代最严厉的书院禁令。许多学院被迫更改名称以保留其未来。例如,安福县古玩学院更名为“三仙寺”;贵溪县香山书院更名为“香山寺”。

张居正

圣人以经典来教化,国家以经典来引导人们。如果你能理解经典,你就能解释你的知识。何苦去辨认宗派,徒劳地聚党呢?今后,任命学术官员,督导导师,培养儒生。平日所读的经典书籍的道理,一定要认真学习,并实践为将来所用。不准另设书院,聚集追随者、党员,更不许号召外地人游走、吃饭无所事事、谈论毁掉前程。 ——张居正

万历年间,明朝还拷打杀害了当时最伟大的思想家李贽。李贽的思想比王阳明的思想更为激进。他直接反对程朱理学,抨击理学的虚伪性。他被视为“离经叛道”。 1602年,李贽被明朝官员以“胆敢主张混乱,迷惑天下,诬陷百姓”的罪名逮捕,其作品被焚毁。入狱时,他已67岁,不堪屈辱,在狱中自杀。

第四次取缔书院发生于1625年,由魏忠贤领导。当时,宦官势力更加严重,朝廷更加腐败。因此,不少士大夫到东林书院讲学。讲学后,以其议事之风,批评时事,在朝廷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魏忠贤等人对此十分害怕,于是下令“毁掉天下东林讲堂”。虽然这个名字是专门针对东林书院的,但实际上却有着广泛的含义。很多书院都会被怀疑是东林书院,而被取缔和摧毁。

明朝曾四次毁掉天下书院。这样的朝代怎么可能实现学术繁荣呢?

明朝灭亡、清朝入主之后,中国书院在元代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清朝虽然不鼓励书院自由教学,强调将书院纳入官方教育体系,但从未大规模取缔或毁坏书院。这比明朝更加理性。康熙时期,书院得到大规模发展,大量邀请明朝元老讲学,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战士”也没有受到指责。因此,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得以讲学、立学,造就了清初学术界的繁荣。表现。

雍正时期和乾隆中期,文学监狱盛行,思想控制严格,学术相对低调。然而,从未出现过对书院的大规模破坏。文学监狱基本针对反清反满言论,不影响其他内容。乾隆后期,文学监狱政策被废除,新的学术发展趋势逐渐开始出现。

从清朝中叶开始,书院中出现了《训诂精舍》和《学海堂》。这类书院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涉及科举考试,独立于政府。在这种书院的带动下,清代钱嘉学派兴起,考据、训诂等学问达到历史顶峰,涌现了张学诚、惠东、戴震、钱大信、段玉才、王念孙等。王引智等重要学术人物。直至近代,许多大师,如龚自珍、梁启超、黄侃、刘师培、王国维、章太炎、刘文典等,都是从这种知识中培养出来的。

从书院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宋元明清四大机构对思想控制的程度。宋代思想开放自由,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于是,理学、心学、气学等学问应运而生。元代,程朱理学成为正统,书院逐渐正式化。明代试图使书院正式化,严格控制思想,但缺乏合理的制度和措施,手段粗暴,对书院和进步思想的打击最大。清代继续官办书院,但民间书院与书院分离,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步。

用户评论

素婉纤尘

哎,这明朝真是毁了好东西,四次毁掉天下书院,学术繁荣从何谈起啊。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上蔷薇

每次看到这个话题都心疼,书院是知识的摇篮,明朝这么做太可惜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厌归人

学术繁荣需要自由的环境,明朝四次毁书院,怎么可能实现呢?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烟消云散

这明朝真是个谜,毁掉书院还谈什么繁荣,太不重视文化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纯真ブ已不复存在

每次想到这四次毁书院的事,都觉得历史太残酷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千城暮雪

学术繁荣的基础是自由探索,明朝毁掉书院,学术怎么能发展呢?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失莫忘

这明朝的四次毁书院,真是让人痛心疾首,学术环境太差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歇火

明朝四次毁书院,真是让人怀疑这个朝代的智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满心狼藉

学术繁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明朝毁掉书院,学术怎么能繁荣呢?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箜明

明朝的这种行为,真是让人对他们的文化政策感到失望。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过试用期的爱~

四次毁掉天下书院,明朝这是在自断后路啊,学术繁荣从何而来?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该如此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明朝毁书院,学术衰落,真是警钟长鸣。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梦半醒半疯癫

这明朝的做法,真是让人感叹,学术繁荣怎么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呢?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盲从于你

明朝四次毁书院,这种行为简直是对文化的极端摧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海盟山誓总是赊

学术繁荣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明朝毁掉书院,这是何等无知的行为。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致命伤

明朝四次毁掉书院,这是对历史的一种背叛,对文化的极不尊重。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封心锁爱

学术繁荣需要自由的环境,明朝四次毁书院,这是在扼杀学术的生机。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山暮雪

明朝四次毁掉书院,这是对知识分子的极大打击,学术繁荣从何谈起?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然淺笑

历史告诉我们,学术繁荣需要自由的环境,明朝毁掉书院,这是对文化的极大伤害。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