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世界,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比较公平、简单、容易的选拔和考核制度。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古代知识普及和阶级流动的问题。时至今日,中国许多地方的应试教育传统都可以追溯到科举制度。

从我们现代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度可以说是落后的、不完善的,但在当时,科举制度本身可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成就。而且,科举制度并不是刚刚实行的,而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科举制度实行千年来,制度本身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此,中国有了一批学者。

01

谁应该被选来治理这个国家?

选择什么样的人来参与国家的治理,是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会考虑的问题。

古典文明时期,汉代就建立了太学堂,还有科举制度的选官制度。东汉末年,曹操对巡检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九品中正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英雄辈出,战乱不断。旧有的世家无法维持自己的地位,不断更迭的统治者急需人才来帮助管理朝政。因此,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就已经在尝试建立新的选官制度来补充自己的人才。

此后便是隋朝。隋朝虽然开创了科举取士的做法,但科举考试的规模并不大,重要性也不高。隋朝的官员主要是贵族子弟。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

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全景思维导图

02

世界文明史上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选拔制度是怎样的!

唐代:科举制度的建立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的科举考试种类繁多,科目众多,十分复杂。它们并不是后来用于选拔学者的八部分考试的单一评估。这里简单说明一下: 从级别上来说,唐代的科举考试可分为地方考试和乡试两个级别。

结戒是国家、县级考试,又称乡贡,每年举行一次。乡试并不是指省内的考试,而是指京城的尚书省。可以理解为,省试就是国考。举人,由地方推荐到京城参加乡试的学生,称为举人。其中,各个州府的第一名,叫做劫渊。 “元”字的意思是最初、开始。进一步通过乡试的考生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与今天不同,该国只有一个,已被过度使用。

唐代的科举考试内容也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文学知识、考试策略和文才。所谓文学知识,并不是指诗歌、小说等文学内容,而更像是经典的背诵。所谓策考,就是要求考生写治国理政的论文,而文才考试,则是考诗词诗词。从这次考试的内容不难看出,自科举制度建立以来,死记硬背就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学生不能背诵经典,他就没有继续展现才华的可能。

唐代的科举考试有很多门类。除了我们所熟悉的明经、进士之外,还有儒家、明法、明子、命算、遗世、三史、开元礼、道试、童子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明经和进士。

明经考试其实在西汉就已经存在了,主要考验的是对经典著作的记忆和理解。到了唐代,明荆轲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考试形式通常是先贴文,即从经文中摘录一段话,将部分句子留空,要求考生填空。考生需要逐字填写缺失的部分。您可以将此测试视为听写。

当然,明经还不止于此。除了听写之外,还有笔墨笔试,即从经文讨论部分抽取十个问题,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回答。唐代开元以后,史墨策又增加了时事政策,根据实际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听起来不再简单了,对吧,但是进士考试比明经考试更加困难和复杂。一般来说,进士考试内容多,难度大,所以录取率较低。据记载《通典》,一般十位明经士中只能选一两个人,而一百位进士中只能选一两个人,相差十倍左右。因此,唐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并不为过。

唐朝初年,进士的地位并不像后来那么高。许多世家子弟会通过参加明经考试而获得名望,但他们不会寻求进士。武则天在位时,特别注重进士考试,以选拔寒门之才,对抗豪门势力。此后,进士科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到了宋朝,明荆轲干脆就被取消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是中国社会从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向皇帝与文官共治天下过渡的时期。因此,其科举仍保留着汉代科举制度的影子。

世界文明史上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选拔制度是怎样的!

例如,从各地选拔出来的考生在参加考试之前,通常会复印很多自己的诗词歌赋,提交给名人,然后推荐给考官。这就是所谓的“行娟”。唐代诗歌水平高低,与其作为考试科目之一、试卷内容有直接关系。另外,除了武则天当政时期外,唐朝的科举考试没有匿名的习俗,即考生的名字不被掩盖。阅卷时,考官会参考考生的声誉和出身,对考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估。这样做的原因和考察制度一样,都是为了考量考场外人才的表现。当然,这对于那些没有名誉的贫困家庭成员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

与后来的朝代相比,唐朝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很少,而且通过考试的人可能不能被任命为官员,或者只能被任命为极低级别的官员。整个唐朝,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只有一万人左右。不过,与以往完全依靠出身和举荐的选官制度相比,唐代的科举制度至少为中下贵族和平民百姓提供了一个通过知识晋升的出路。

03

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推行科举考试的是宋朝。宋代,读书人成为士大夫的途径有很多,从上到下都提倡读书。宋真宗赵恒亲自御书《励学篇》,并流传于天下。 “书中有万千钟声,书中有黄金屋,书中有美人如玉”三句出自这首诗《励学篇》。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学生们,无论出身如何,都想尽办法挤进进士的行列。许多候选人甚至通过作弊来获得名誉。从宋代开始,中国的科举考试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作弊的方法。

首先,审查员是临时任命的,由多人担任。考官被任命后,必须立即前往贡院,不准与外界交流,称为锁院。其次,到达公园后,考生必须按号入座,和考官一样,不得离开。最后,试卷必须匿名,即隐藏姓名,由专人抄写,并发送给主考官审核。考官还设置了多人来批改考试。

此外,宋朝将唐朝的两级科举改为三级,并增加了在宫中举行的殿试。皇帝亲自主持并确定名次。这不仅防止了考生和考官之间的勾结,而且加强了皇帝对选拔士子过程的控制。此后,乡试第一名只能称为慧远,殿试后由皇帝指定的第一名就是状元。

宋朝还简化了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和种类,取消了诗赋考试以及明代经学考试。这一改革一方面凸显了对策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学生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宋代的另一项改革是大幅增加每届进士的名额,由唐代的几十人增加到数百人。同时,只要进士进入殿试,就可以授予官职,无需经过官职任命。部选拔考试。这两次改革大大增加了宋代以后的文官数量,而且几乎都是由有功名的学者组成。

04

世界文明史上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选拔制度是怎样的!

科举制度的贡献远大于弊端

科举制度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远远大于其弊端。它的诸多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这是古代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客观地讲,科举规则一旦确定,对所有考生都是公平的。

其次,自宋代以来,考试的内容实际上是考察士人的治国方略,而不是考察其文学才能。尽管我们看到许多著名的作家和诗人落榜,但我们却错误地认为科举不能显露真正的才华和知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科举不是一场作文比赛,而是看哪个考生对治国理政更有见识。当然,会写文章并不意味着会做事。

最后,科举制度也造就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古代士大夫熟读儒家经典,受到孔孟等圣人的精神启蒙。他们往往把治理国家、平天下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科举也有很多弊端。最重要的是它使学者实现社会价值有了单一的途径。科举入仕几乎成了读书人唯一的出路。一个学者无论学识多么渊博,在进士之前和之后,他的命运都会有很大的不同。一个进士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很受人欢迎的大臣,但是如果他没有通过考试,他可能一生一事无成。因此,中国几乎所有出身较好的聪明人都被推入了这条狭窄的通道,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应试教育的风潮也可以追溯到科举时代。

05

总结

用户评论

有恃无恐

科举制度真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选拔人才的方式也太公平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顶个蘑菇闯天下i

科举制度虽然有其历史价值,但现在的考试制度更人性化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泪湿青衫

科举制度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感觉挺有意思的。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哪跌倒こ就在哪躺下

中国古代的选拔制度就是科举,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科举制度虽然选拔了人才,但也让很多人失去了机会,挺不公平的。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闲肆

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但现在的选拔方式更注重全面发展。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采姑娘的小蘑菇

古代科举考试,真的能看出一个人的才华吗?感觉压力好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稳妥

科举制度在古代是选拔人才的利器,现在看来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忘故

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不可忽视,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算了吧

科举制度让无数寒门学子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真的挺感人的。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珠穆郎马疯@

科举制度虽然选拔了很多人才,但也造成了严重的文盲问题。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風景綫つ

科举制度在古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的历史局限性也很明显。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余温散尽ぺ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让我对古代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素衣青丝

科举制度虽然选拔了一部分人才,但也让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江山策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但它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阑珊

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无可替代,但它的时代局限性也需要我们反思。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熏染

科举制度让很多人有了追求知识的动力,但也让很多人陷入了无尽的苦海。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巷雨优美回忆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制度的一大进步,但它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