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139人
2、五朝十国11人
3、宋代118人
4.元32人
5、明90人
6.清除114人
此外,辽朝有18人,金朝有15人,张献忠大顺政权有1人,太平天国有14人。
清同治第一秀才梁耀枢,有“主定第一秀才及衔”匾额
如果把这些第一人全部算起来,中国历代第一人的总数就是552人(一说是592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任乾科状元孙福嘉,最后一位状元是三十年甲辰科刘春霖清朝光绪皇帝(公元1994年)的!
孙福嘉,中国第一位科举状元
这样的状元,到底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让我们来谈谈一些有过奇怪经历的首选吧!
一、自己争取来的唐朝状元陆扆
885年12月,黄巢起义时曾侍奉王的沙陀人李恪,以拥护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为由,率兵攻打长安。 23岁的唐僖宗李玄被迫逃往凤翔(今陕西宝鸡)。
唐代第一儒陆匡
公元886年,逃往兴原(今陕西汉中)。这件事被称为“熹宗之幸山南”。
李克用
当皇帝逃走的时候,一些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也跟着他逃走了。其中就有出身名门的宰相卢植,嘉兴人,卢植部落人。他在长安准备明年春天的科举考试。
卢智总理
卢恪因才华横溢、思维敏捷,与中书社成员郑胜成为好友。他们在逃亡过程中住在一起,很快就认识了宰相韦昭都,后者也欣赏卢克的才华。
如果我再这样跑下去,我怎么能实现我的当官梦想呢?我的命运由我决定!
与魏昭都熟悉的卢敏大胆地向宰相提出了建议。逃亡期间能否举行科举考试?
据记载《北梦琐言》,鲁迅告诉魏昭都,一来可以给一起逃亡的学生带来希望,二来可以向世人表明唐朝局势依然太平,正常事务可以仍然有条不紊地进行。
西安唐僖宗竟陵
陆黄还建议郑孙可以主持考试。韦昭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向熹宗汇报后,熹宗竟然同意了。
皇帝同意后,鲁敏觉得自己的“丙午科举”想法太完美了。为了顺利推进科举考试,卢敏帮助起草了科举的相关材料。
排名发布后,陆恪在进士中排名第一,也就是状元。
唐僖宗金陵壁画
据说,这件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误解。有消息称,由于鲁敏负责写考后成绩,他趁机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榜首。
在科举制度严格的唐朝,怎么会发生这样不正经的事情呢?
要知道,状元必须通过殿试,得到皇帝的认可,名单才能发布。就算是在逃,又怎么能让人随便写呢?这种“自选状元”也太可笑了。
卢克成为唐昭宗最高官职的宰相。
唐天佑二年(905年)占领长安的朱温,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并在滑州白马邑(今河南省滑县)杀害大臣三十余人。他们杀了之后,都把尸体扔进了黄河里。被称为“白马伊灾难”,可怜的鲁迅也在其中。
包国安饰演朱雯
唐朝卢氏有过六位宰相。这六人分别是吕敦信、吕元芳、吕象贤、吕西升、吕植、吕奎,其中吕奎是最后一个。
1125年,也就是鲁迅去世220年后,唐朝十分鼎盛的吴县陆氏又多了一位“大神”人物,那就是大诗人陆游。
现为绍兴沈园陆游雕像
二、宋朝“摔跤状元”王嗣宗
宋太祖建国八年(975年)乙亥科举,汾州(今山西汾阳)人王嗣宗一路考中。
当时,宋太祖赵匡胤“不走寻常路”,规定第一个报考的人就是状元。
陈建斌版赵匡胤
这种不注重质量只注重速度的录取方式,让这次殿试变成了“快笔比赛”!
王思宗参加的殿试,他和另一位考生陈实同时递交了试卷。他们是所有候选人中最早提交论文的。但无法判断是谁先提交的论文,考官将两人的论文都交了上去。交给宋太祖审阅后,赵匡胤发现两人答卷又快又好,根本没有区别。
这时,身为军人的赵匡胤突然“想象力丰富”,说道:“你们两个,让我看看!”
摔跤决定状元
皇帝话音刚落,精明的王思宗还没反应过来,就把陈实扔到了地上!
就这样,王思宗以摔跤的方式获得了殿试第一名!
这种“谁先提交论文,谁就得一等奖”的做法就到了宋真宗身上。他推翻了叔父赵匡胤的规矩:谁先提交论文,谁就被踢出局。他说:“我的问题是如此深刻。你这么快就回答了?你开玩笑我没文化吧?”于是当时交第一份卷子的钱易就被赶出了考场。
赵文轩版宋真宗
“摔跤冠军”王思宗与寇准关系不好,屡遭排挤。他的官位终于难以掌控了。他去世时享年78岁,这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已经算是长寿了!
葛优版寇准
三、苏东坡制举御试三等,堪比状元
王凯主演的电视剧《清平乐》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嘉佑元年(1056年),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第一次离开四川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清平乐》 右上苏氏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泰斗欧阳修,副考官是诗坛元老梅尧臣。
梅瑶辰,人称“梅河豚”
两人立志革新诗歌。科举期间,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让他们震惊。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但欧阳修却误以为是他的弟子曾巩。为了避嫌,他只能获得第二名。
欧阳修,宋仁宗时期的文学领袖
但这个故事不是真的。
科举状元是张衡、窦扁、探花罗开。苏东坡的科举成绩实际上是二科四品,被授予进士。其弟苏辙,位列五品,同为进士出身。
状元张衡图
此时,苏母去世,无需“丁忧守孝”的苏轼也随弟弟回到家乡守孝。
丁佑任期满后,苏东坡被授予河南府阜昌县主簿。与排行第五的弟弟苏辙平级,均为渑池县主簿。 “中尉”也是嘉佑二年三、四级进士中最低的军衔。
主演欧阳震华《东坡家事》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受封后,兄弟二人并未赴任。嘉佑六年(1061年)八月,苏氏兄弟同时参加科举考试,同时得名!
苏东坡的成绩为三等,是北宋以来继景佑年间吴裕之后的最高成绩。于是,他被任命为大理判官,签书为凤翔府判官,获得京朝官员的身份;弟弟苏澈的成绩是四等。除秘书郎兼商州军事升官外。
苏澈和他的父亲、哥哥一样才华横溢
晋三品者,按第一进士(状元)待遇授官。
宋代300多年来,举行了22次科举考试。考试分为五个等级。一二年级都是虚构的,只录取了四十多人。进入三等舱的只有吴宇、苏轼、范白露、孔文仲四人。
据说,宋仁宗读了东坡兄弟的变法进取的建议后,大为欣喜,高皇后说:“今日子孙又得了两位宰相!”
明朝风雅王凯版宋仁宗
苏轼虽然没有成为殿试第一状元,但他确实考上了科举,科举比殿试的标准更高,难度也更大。后来他没能如宋仁宗所期望的那样当上宰相,但他的文学成就却是举世无双的,在诗词方面更是首屈一指。他在诗歌、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苏辙一起入选“唐宋八大家”。他的老师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散文
张衡,名子平,与苏轼同科科举状元,一直与苏东坡关系很好,官职可达三品。苏轼曾说,子平才华横溢,百年无人可及。
三、清朝“馒头状元”李蟠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举行丁丑科试。李攀,江苏徐州(铜山)人,真定人,没错,就是“真定”,与常山赵子龙是同乡。
他虽出身书香门第,但应试时家境贫寒。去北京考试时,他没有钱,就带了36个馒头。
据说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
考试那天,其他人都交卷了,他却还没有答完。他急得满头大汗,一直写到四更。
他个子很高,很会吃饭,但思考和写作却很迟钝。于是宫试的时候拿了36个馒头。意味着今天无论怎样,赖老师都必须把考场上的文章写完。他怕到时候饿死,所以得带足干粮。
果然,天已经黑了,所有考生都交了卷子。李攀刚开始,监考老师就过来催促他交卷子。
他急得满头大汗,流着泪恳求考官:“这是学生毕生的事业,请不要催我,让我慢慢写完。”
李盘祥
监考老师见他可怜,就给了他几支蜡烛。这时候他带来的三十六个馒头已经吃完了,就厚颜无耻的又点了几个馒头,熬夜写到深夜才交卷。
李攀后来顺利通过了考试,但他要馒头的要求不知为何传到了康熙的耳朵里。
陈道明版康熙
康熙知道后,并没有责怪他。相反,他认为自己是一位难得的勤奋读书的学者,印象大增。
后来进殿试的时候,康熙特别重视李攀。见他对军事、官场、防洪等问题的回答恰当合理,也有自己的看法。龙颜大喜,竟任命李攀为一等第一,授官。翰林院编修。
徐州户部山麓,占地6000平方米的状元李攀故居,曾存在
因为这件事,同样被评为最美女人的70岁江辰英在荣恩宴(即琼林宴)上给李攀写了一首诗,并开玩笑说:“希望关注度很高的彭城郡主,名叫高金图克,相貌十分俊美,剑笔如萧何,树下尚有童子,身旁还有虫子一般。学习一下,三十六块蛋糕。”
吴琼版黄梅戏《女驸马》 中歌词,能够参加琼林宴是那个时代文人的最高理想
此后,李攀“糕点第一人”的美誉传遍了学界。
70岁中年美女江辰英传世花鸟端砚
四、因名字起得好而高中的明朝状元邢宽
明永乐二十二年,孙日恭殿试第一状元,邢宽排名第二。
邢宽图片
但当名单公布时,邢宽却被选为状元。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负责给皇帝抄写小金榜的人,把孙日功的“日和公”两个字写得太近了。
因为当时的字写得紧紧的,明朝开国皇帝朱棣看到这份名单的时候,心里越来越不舒服,因为这两个字是直字写的,走近了,看起来更不舒服。更喜欢“暴力”这个字。
《大明风华》 王学圻版朱棣
所有人都知道,他的王位是从他的侄子手中被暴力夺走的。
陈宝国版明嘉靖皇帝
这太不吉利了,所以他对“孙日功”这个名字很反感。当他看到昙花的名字叫“刑宽”时,觉得很好,寓意“刑政宽”,所以刑宽的名字是吉祥的。并被朱棣选为状元。
建文帝
明朝皇帝喜欢“闻名识人”,名声不好的人就会遭殃。
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无锡进士吴清进京参加殿试,榜上有名。
没想到,嘉靖帝在审阅候补名单时,看到吴庆的名字,很不高兴,说道:“天下第一秀才有这么狠的吗?”他将吴晴从第一顺位降到了第三顺位。
科举前三名
那么,谁有资格取代吴晴成为状元呢?嘉靖皇帝继续在人选中寻找。
这时,他看到了一个名字,叫秦明磊,龙颜大月。
因为前一天晚上天上打雷了,而这位考生的名字里就有一个“雷”字。这不就是神的旨意吗?
不知道嘉靖皇帝是不是想到了“天上滚雷”呢?
就这样,那个叫秦明雷的候选人,成为了第一候选人!
五、清朝“变法状元”翁同龢
咸丰六年(1856年),26岁的翁同和获第一名。
他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从最高职位晋升为宰相的人。他成为军事大臣和总理国际事务大臣。他还担任清朝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顾问。
翁同和
他积极参加1898年的维新运动,为了推动维新,甚至亲自顶撞慈禧太后,因此被称为“维新领袖”。
翁同和书法作品《给印堂的信》
他是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的“战士”中日海战中日海战中日海战中日海战中日海战
李鸿章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后,亲自痛斥李鸿章为“中国第一大汉奸”。
翁同和在担任司法部右侍郎期间,办理过不少案件,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为轰动全国的“杨乃武、小白菜”冤案平反。一百多年来家喻户晓的名字。
1963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电影
翁同和是一位正直清廉、严于律己、热爱人民、忠于国家的政治家。无论是晚清还是今天,无论是肯定他一生的人,还是对他为官气节持保留态度的人,都承认了。
翁同和山间草堂画
六、实业救国的晚清状元张謇
光绪二十年(1894年),祖籍江苏常熟的张謇(jin)中试状元,授翰林院编修。他已经41岁了。
现代工业救国第一人张謇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謇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胜棉纺厂。
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謇创办南通达达轮部(布吉局),首先开辟了外河航线。
宣统元年(1909年),南通电灯厂成立,南通市区开始使用电灯照明。
民国二年(1913年),成立大丛电话公司,开通南通城乡邮政和电话业务。
民国五年(1916年),张謇建立第一个民间气象台。
民国八年(1919年),张謇收购了上海人姚向堂创办的东台荣泰电器公司,更名为东明电器公司。他还增加了股本并购买了机器。那年秋天,他开始发电,解决了问题。东台用电困难。同年,南通更苏剧场建成。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一场棉纺织业的危机,导致张謇事业彻底崩溃,大盛纺纱厂也随之衰落。
民国十五年(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
张健
学者出身的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的早期开拓者。他一生创办了20多家公司和370多所学校。他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做出了贡献。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张謇对教育事业做出了特别巨大的贡献。当今许多知名学校都是在张謇的领导下创办的:
1.复旦大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謇、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的前身。
复旦公立学校
2.南通中学
宣统元年(1909年),主张筹建通海第五公立中学,即现在的南通中学。
现为南通中学
3.上海海事大学
1909年,邮电部上海高等工业学校航运系成立。因地处吴淞,曾称“吴淞商船学院”,即现在上海海事大学的前身。
吴淞商船学院,请注意,校园内已有游泳池。
4.上海海洋大学
民国元年(1912年),张謇在老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 1913年更名为“吴淞水产专科学校”,即今日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
吴淞水产学院
5.河海大学
1912年,创办医学院、纺织学院、河海工学院,并相继创办多所小学、中学。该校就是现在河海大学的前身。
河海大学
6. 同济大学
民国六年(1917年),在张謇的支持下,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前身)在吴淞重新开办。
同济医学工程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7.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
民国九年(1920年),国立东南大学成立。这是南方第一所国立大学。张謇是主要创始人之一。这所学校后来分裂成几个分校,后来改制为今天的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国立东南大学)。大学原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学校。
国立东南大学
七、留过学的两位晚清状元
清朝出了两位留学的顶尖学者。
(一)贵州状元夏同龢
一是夏同和,光绪戊戌家族第一秀才。他与康熙时期第一武士曹维成、光绪时期第一文学青岩人赵以炯、遵义人杨兆霖并称为“三状元”。清代贵州的“一探花”。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故居
1898年他成为状元之年,恰逢康有为、梁启超“上访”和“1898维新运动”,但他没有参加。
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清政府派同和赴日本考察考察。他在日本呆了6年,主要学习产业和经济建设方面的课程。
夏同和于民国元年(1912年)学成回国,成为自科举制度实行以来第二位获得中国第一状元和东学双学历的人。隋。
1925年,夏同和心脏病发作。经救治无效,于北京劈柴胡同住所去世,享年57岁。葬于北京府城北京门外西八里庄青龙塔附近。
(二)河北刘春霖
光绪三十年(1904年),32岁的刘春霖在甲辰恩科中获得头等奖。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
关于刘春霖成为状元的过程,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1904年7月,刘春霖参加殿试。负责考试的大臣经过认真挑选,将入选的试卷按照排名排列,呈交慈禧太后“批核”。
当时,内忧外患、忧心忡忡的慈禧太后正在为自己的七十大寿做准备,想要从科举中得到一些吉兆。
慈禧太后
她首先打开了考官列为第一的试卷。她的字写得流畅细腻,文字流畅华丽,心情颇为愉悦。
但当我看到付款时,突然开始出现乌云。
获得一等奖的候选人是来自广东的朱汝珍。看到“珍”字,她就想到了珍妃。由于珍妃支持光绪帝变法,慈禧太后很不高兴。后来她把甄妃推到井里淹死了,所以看到“甄”字,她就想到了甄妃。 '此言必使肝火上冲。
张伯版光绪皇帝
再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这更是给慈禧火上浇油。想起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旗帜的孙中山……这些清朝的“第一造反派”都来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人是她的克星,不能容忍,所以她把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边。
当慈禧打开第二张试卷时,她不禁再次感到高兴。
因为第二张试卷是直隶肃宁(今河北省)的,所以“春林”二字就是春风化雨、甘雨飘落的意思。今年又是一场大旱,我们就盼着一场春雨。
刘春林的试卷就像打印版
此外,织隶地处京城,“苏宁”也象征着清静祥和的景象。这对于处于战乱边缘、濒临崩溃的清朝来说,自然是一个‘吉祥’的预兆。因此,采取了大量的笔画来排名榜首。排名公布时,刘春林从原来的第二名跃居第一名。经过考官的保证,为了照顾舆论,朱汝珍的名字没有被抹去,但她不得不排在刘春林之后。在那之后。
晚清散文家朱汝珍
考取一等奖学金后,授国子监六品编修。 1905年秋,被派往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留学。与他一同前往日本的还有同行学者沉钧儒、谭延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回国。夏同和虽然比他更早成为第一学者,但他1912年才回国,而刘春霖则是1907年才回国。因此,刘春霖是中国历史第一学者,拥有外国大学学位。第一个人。
沉钧儒,同盟会元老
回国后,历任参事议事、福建布政使、直隶法政学堂发起人、北洋师范学堂监事。
日本侵华后,从1931年的“九十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人招募他担任“满洲国教育部长”、“北平市市长”等伪职务。他能坚持到晚上,就不肯说再见。
为此,日伪当局将历年来收藏的字画珍品全部洗劫一空。
1944年他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2岁(有人说他死于1942年),没有后裔。
北京市西城区西之驿胡同2号刘春霖故居
刘春霖在诗词、书画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擅长小楷书。
刘春林楷书楷书汝曾轩镜头
其小楷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后世习楷书”。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仿颜(真卿),小楷仿柳(春林)”之说。
八、蹉跎科举路,最难是状元
(一)秀才
秀菜又称茂菜。这是为避汉光武帝刘秀名讳而改的称谓。唐代及唐初,科举考试科目众多,秀才只是其中之一,不久就被废除了。同时,秀才也成为学者们的俗称。
考场
宋代,各州都向朝廷送交礼部考试。他们遵循晚唐的方法,首先进行选拔考试。那些为了获得推荐而参加选拔考试的人被称为学者。
《水浒传》 称王伦为“不列进士”,有轻蔑之意,指他求学不成,进士不及格。
不是最有才华的书生,水泊梁山原主,白衣书生王伦
在宋代,士的称号不需要通过考试获得,但在明清时期,情况有所不同。读书人要经过多次考试,最后读书人也不一定能参加考试。
清朝时,必须参加童子考试。如果县、府、书三试全部考上,进入官学、府学或县学,就叫入学,名字叫圣元,是俗名。学者的。
(三)举人及解元
举人指被推荐的人。汉代没有选拔士人的考试办法。朝廷命各州州长互相推荐人才,故称“举人”。
唐宋时有进士科,受司工举的人一般称为举人。
左宗棠,举人出身,晚清名臣
明清时期,通过乡试者称为举人,又称大会、大春院。
考试得胜的人被称为“发杰”、“福杰”。习惯上称呼一个人为“老爷”,雅称为“小莲”。
明清时期,明清两代的人必须参加乡试,又称求为,才能有机会成为秀才。乡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但前提是他们必须先参加子弟考试,成为状元。参加乡试进士,获解元第一名。第二至第五名是靖远,其余候选人均已入选。
解元堂伯虎
清代当选后,可授知县、县官。
《儒林外史》 第三章写范进当选后,张乡绅立即送来贺礼和一套房子。范公公胡屠夫也立刻变了脸色,称赞女婿是“天上的星星”。范某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
范进考试合格
可见,只有当选,才有机会做官发财。
(四)会元
考试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在礼部举行,故考试又称礼蔚或春蔚。
参加考试的,都是乡试及格者。考试及格者称贡士,第一名称慧远。
苏州路祥汇源坊
(五)三元及第
科举是皇帝主持的考试,考试的内容是政策问题。
参加殿试的人,考中进士,就是进士。
清代宫试场:故宫保和殿
殿试分三等:一级进士,二级进士,三级进士。第一届将录取三名学生,第一名将被评为状元,第二名将被评为榜眼,第三名将被评为第三名。
帝国名单
乡试、会试、科举均取得第一名,即连考得解元、会元、第一名,称为“三元第一”。
清朝科举考试程序图
在宋代,每年有40万人参加科举考试,成为状元的机会只有四十万分之一。
据统计,1299年的科举考试中,“三元合格”的状元只有17人,而状元一般只是六七品的小官。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桂林第一秀才陈季昌题刻的“第一秀才及品位”石刻
就算被皇帝选中,选为驸马,也只是一个三品闲官。
现代模拟科举阅卷
然而,有据可查的是,历史上唯一的第一太子妃是唐玄宗时期的郑浩。娶了万寿公主。
历史上的名人中,有明末宰相文天祥、唐代大诗人王维。
清代门票
关键是很多朝代都对自己的亲戚始终保持着戒心。
比如在宋朝、明朝,一旦成为太子妃,就意味着不能参与政治事务。这对于政治前景光明、将来会成为将军或将军的第一状元人来说,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明万历二十六年第一状元赵秉忠宫试卷
所以,第一状元不愿意当太子妃,所以郑浩就成了唯一的,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而且,郑一号,作为唐宪宗宰相郑琪的孙子出身,最后也只是当了兵部尚书。
标签:
用户评论
哇,1299年的科举进士人数竟然有504人,想想现在的大学生人数,真是感慨万千啊!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名将辈出啊,1299年的科举真是人才济济,不知道现在的科举制度还有没有这样的名将诞生。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504人,这个数字好震撼!当时的教育水平一定很高,现在的我们是不是太浮躁了呢?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1299年的科举进士,有504人!这个比例真是让人惊讶,现在的大学生那么多,有几个能成为名将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名将啊,那都是百年一遇的奇才!504个进士中能出现几个名将,真是让人期待。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1299年的科举进士数量,让我想起了古代的文治武功,那时的文化底蕴真是深厚。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504个进士,这是一个怎样的盛世景象啊!现在的我们,是不是缺少了那样的时代背景呢?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1299年的科举制度,培养出了不少名将,这也许就是古代教育的魅力所在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名将层出不穷,这或许就是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魅力所在。现在的选拔制度是否还能有这样的效果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1299年的科举进士数量让人惊叹,但更让人敬佩的是那些在战火中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504个进士,真是个庞大的数字。那时候的教育环境,现在是不是很难再现呢?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名将的诞生,离不开科举制度。虽然现在的教育制度有所不同,但我们依然要传承这种选拔人才的优良传统。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1299年的科举进士,有504人!这个数字让我想到了我国古代的辉煌历史,真是让人自豪。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名将辈出,这让我想起了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那样的担当呢?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科举制度培养出的名将,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现在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继承这份精神呢?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1299年的科举进士,有504人!这个数字让我感受到了我国古代的繁荣昌盛,真是令人感慨。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504个进士,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背景啊!那时的文化底蕴,现在的我们是否还有机会体验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名将的诞生,离不开科举制度。虽然现在的选拔制度有所不同,但我们依然要传承这种选拔人才的优良传统。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1299年的科举进士数量让人惊叹,这也让我想到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伟大成就。现在的我们,是否还能有这样的辉煌呢?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504个进士,这个数字背后是多少辛勤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啊!现在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