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肖像
孔子开创了私讲之风,提倡仁、义、礼、智、信。他有弟子三千人,其中有圣人七十二人。他曾带领部分弟子游历全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他死后,他的弟子和后来的弟子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名言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诗》。该书被视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他生前被尊为“天圣”、“天木多”。他也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至圣、至圣师,大成至圣文宣王,为万世之祖师。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传记
1岁:孔子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鲁襄公二十二年8月27日)出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关于孔子出生日期的记载有两处,相差一年。今天据说是《书》。
2岁公元:年公元550年8月(鲁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和去世,葬于房山(今曲阜东25里)。孔子的母亲颜政带着儿子迁居曲阜却里,过着艰苦的生活。
孔子的父亲、叔父梁和墓
四岁:公元前548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鲁。
5岁: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弟子秦尚生,名不辞,出生于鲁国。
6岁: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其弟子曾殿生,名奚,是曾参的父亲。
7岁: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弟子颜曜出生。尧又名武尧,又名季禄,是颜渊的父亲。
8岁: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其弟子冉更生,字伯牛,生于鲁国。
9岁:公元前543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这一年,郑国子产即位。 “京城组织严密,上下服从,田地封严,水井人员充足。” (《礼》) 郑国掌控力极强。后来,孔子高度评价了子产的政绩。
郑国著名宰相肖像
10岁: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弟子钟有升出生,名子路。汴人。是年,鲁襄公死,其子继位,为昭公。
子路雕像
11岁:公元前541年(鲁昭公元年)孔子在鲁。
12岁: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弟子启雕出生,字子若,蔡人。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孔子一天天长大,认识到自己必须努力培养生活技能,于是他说:“我立志要在我第十年结束时学习。” (《乐》)
十六岁: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郑氏筑刑鼎,弟子旻出生,名子谦,鲁人。
子谦雕像
17岁:孔子的母亲颜政于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去世。那年,季家设宴招待一班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羊祜拒之门外。
孔子---颜正哉雕像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为了能够经常回宋朝祖地祭祖,娶了宋朝戚官氏的女儿。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齐观生下儿子。据说,此时正值鲁昭公赠孔子鲤鱼之时,所以给儿子取名李,字伯玉。孔子从二十多岁开始,自幼就想追求仕途,因此十分关注天下事。他经常思考治国理政的各种问题,也经常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年,孔子开始为官,管理仓库。
21岁: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业为农牧业。孔子说:“我年轻时也很卑微,所以可以做很多卑鄙的事。” 《易》。
乔布·野田
二十七岁: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潭子来到鲁国。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古的官制。孔子在此前后开设私塾。
30岁: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15岁立志学此,至今已15年有余。 孔子是通过努力立身于社会的,故有“三十而立”之说。010—30000年,齐景公、燕婴出使鲁国,召见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的统治问题,孔子结识了齐景公。其弟子颜回(字元)、冉雍(字中公)、冉求(字子游)、商曲(字子穆)均出身鲁国,弟子梁毅(字名)叔虞)出生于齐国。
齐景公
31岁: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弟子乌马师(字子期,陈国人)、高差(字子高,齐国人)、米不期(字子间) ,生于鲁国)出生。
三十二岁:鲁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弟子端木慈(子贡,卫国人)出生。
三十四岁: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邑子与南宫敬叔学祀孔子。相传周代孔子、南宫敬叔拜老聃,向常弘请教音乐。
老丹请客
三十五岁: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爆发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他甚至准备将尼西地区的田地赐给孔子,却被官员颜婴阻止了。
三十六岁: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有君,臣有臣,父有父,子有子。孔子闻于齐《春秋》。他醉得疯了,不知三月肉的滋味。
三十七岁: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官员欲加害孔子。孔子听说了,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再用了。孔子无奈,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弟子范旭(字子池,鲁国人)、原显(字子思,宋国人)出生
三十八岁: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咸子即位,不分远近,提拔人才。孔子认为这是一种正义的行为,说:“近而不失亲,远则不失仁”。
三十九岁: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晋国筑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缺乏良好的制度和法律。
铸造惩罚锅
40岁: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40岁。经过几十年的磨练,他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所以他说“四十而无惑”。其弟子澹台灭命(子鱼,鲁人)出生。
41岁: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弟子陈抗(子钦,陈人)出生。
42岁:鲁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昭公去世,成为定公。
43岁:鲁定元年(公元前509年),弟子恭喜赤(子华,鲁人)出生。
45岁:鲁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弟子卜尚(名子夏,卫国人)出生。
四十六岁: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弟子颜颜(子游,吴国人)出生。
四十七岁: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其弟子曾参(名子鱼,鲁国人)、颜行(名子流,鲁国人)出生了。
四十八岁: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姬氏家臣羊祜日盛。孔子称臣为政。因此,孔子没有上任,而是退隐修行《论语》 《史记孔子世家》 《左传襄公三十年》 《论语.为政》。许多弟子追随孔子,游历世界各地向他求学。羊祜想见孔子,孔子却不愿意见羊祜。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了。羊祜劝孔子出仕,孔子却没有明确表态。后来,孔子升为小司空,弟子颛孙氏(子张,陈人)诞生。
五十岁: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自称“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任中都太守,治理中都一年。鲁,鲁国人),曹谦(蔡国人,字子训),伯谦(鲁国人,字子息),颜皋(鲁国人,字子焦) ),叔仲惠(字子期,鲁国人)出生。
五十二岁: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从中都相升为小司空,后又升为鲁国大司寇,主管尚书。
夏天,随定公,在夹谷会见齐侯。齐国邀请鲁军来甲谷会面时,孔子就警惕起来,提前做好了准备。因此,齐国绑架定公的阴谋不但没有得逞,而且还迫使齐国同意归还侵扰鲁国的郓、勃。龟荫等地。
甲谷慧琪
53岁: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出任鲁司寇帅,鲁国强盛。
54岁: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称三焕(当时鲁国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他们手中,三焕的一些家臣不同程度地控制了三焕)采取措施摧毁三环建造的城堡。后来,全三都的行动被半途而废,孔子与三还之间的矛盾也暴露了出来。其弟子公孙龙(子石,楚人)出生。
55岁: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齐国派遣八十名美女出使鲁国。季寰子受女乐,君臣醉心歌舞,多日不理政事。孔子与季氏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结束后,按惯例将祭肉送给官员,但他们没有给孔子。这说明姬家已经不想再利用他了。孔子不得已离开鲁国,到外国寻找出路,开始了游历世界的旅程。
环游世界地图
五十六岁: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率弟子离开鲁国来到卫国。孔子是在卫国受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的。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与南子的会面非常批评。郑国子产去世。孔子闻讯十分悲痛,称赞子产是自古相传的善良之人。孔子首先带着他的弟子到了魏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他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给了孔子六万元的俸禄,但没有给他任何官职,也不让他参与政治事务。
孔子与卫灵公
孔子在卫国生活了大约10个月。由于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诽谤他,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着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围困五天。他逃离匡城,到达蒲地,遭遇魏国贵族公叔叛乱,再次被围困。孔子逃亡后回到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普地回来,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数次离开卫国,又数次回到卫国。一方面,这是因为卫灵公对孔子有好有坏。另一方面,孔子离开卫国后无处可去,只得返回卫国。
五十七岁: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年),孔子出魏归鲁。五月,鲁丁公死,鲁哀公死。
58岁:鲁哀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使者聘请鲁国人向孔子请教“节专车”。
五十九岁:鲁哀公二年(前493年),孔子从鲁来到卫国。卫灵公向孔子询问阵法,孔子礼貌地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了,就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后,曹伯阳并没有接待孔子。在曹国停留了一段时间,就到了宋国。宋司马欢喜恨孔子,扬言要害孔子,孔子却微服私访。五十九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过曹国、宋国、郑国,到达陈国。陈国遂派劳工围困孔子师徒半路,前无村庄,后无店铺。若带食而食,则七日无食。最终子贡找到了楚人,楚国出兵迎接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六十岁: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说自己“六十岁,耳已调”。孔子经过郑国,到了陈国。他在郑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待弟子寻找。他被别人嘲笑为“一只疲惫的狗,就像一只迷路的狗”。孔子高兴地笑道:“是啊是啊!”
61岁:鲁哀公四年(前491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蔡国。
62岁: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邺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请教政治,与孔子讨论道德问题。孔子从邺国返回蔡国的路上,遇到了一位隐士。
63岁: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及其弟子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没有食物。许多弟子因饥荒而病倒,后来被楚人救起。从楚国返回魏国的途中,他遇到了一位隐士。
64岁:鲁哀公七年(前488年),孔子回到卫国,主张治理卫国,先正名。
65岁:鲁哀公八年(前487年),吴伐鲁,败。孔子的弟子参加战争有功。
67岁: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国,孔子的妻子齐观去世。
68岁: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孔子的弟子冉求统领鲁师,与齐国作战,取得了胜利。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跟孔子学的。在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带着钱币迎接孔子回鲁。孔子云游天下十四年,至此结束。孔子还想从政,但仍然受人尊敬,不被利用。季康子想实行田税,孔子反对。冉有说,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君子,应该用他的礼仪来判断。布施时,你会慷慨布施;做事时,你会适度;当你死后,你会给自己举行轻葬。
69岁: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和文献编纂工作。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历去世。
七十岁: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七十岁。他表示,这个时候他可以为所欲为,不会违反规则。这一年,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先于他去世。孔子非常悲伤,感叹跟随他从陈到蔡的学生不再在身边教他。
严慧
七十一岁: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春,西伐林。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兆头,说我的道不好。所以停止修复《论语.子罕》。同年六月,齐国陈亨杀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他会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攻打陈亨,但没有得到支持。他还请求季孙出兵,但遭到拒绝。
72岁: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的另一位得意弟子子路死于魏国内战,被斩成肉泥。经过这一系列的打击,孔子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
73岁: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站在门前,远远地看着对方。他问子贡为什么这么晚才来看他。于是他叹息说,泰山将崩塌,梁柱将腐烂折断,诸子将如草木般枯萎腐烂。孔子流着泪说:“天下太久没有正义了,没有人愿意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是不可能实现的。夏人死后都葬在东阶。”周朝人死后葬于东台阶,西台阶丧葬时,殷商人死在两根柱子之间,昨夜梦见自己坐在两根柱子之间祭奠。我的祖先是殷商。”
孔子的得意弟子、儒商鼻祖——子贡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2月11日,孔子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之滨。他的弟子很多守孔子墓三年,但只有子贡守孔子墓六年。弟子及鲁人数百人从墓归来,故号孔里。孔子故居改建为庙宇,受到人们的膜拜。
孔子墓
主要成就
1、道德思想
孔子构建了完整的“德”思想体系:在个人层面上提倡“仁礼”的美德和美德。
道德道德思想体系以人性善论(“一阴一阳谓之道,其次为善,而成性”)为目的,以立人极(“道”为目的)。三极”),并以人道与天地之道相交为基础,人性的中庸适时转变为完整的方法论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他本人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慷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之美,君子之恶”、“善待自己,少责备别人”等等,都是他所有的生活原则。 “十五岁立志学,三十岁立业,四十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立耳。”当我七十岁的时候,我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人生各个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现了人性精神。孔子的礼学思想体现了礼的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文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适用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政府。有序、制度化的社会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人文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髓。
2、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和“仁”。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以德治国”,以德礼治国,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理策略也称为“德治”或“礼治”。这一策略向民众传授德行和礼仪,严格遵循等级制度,将贵族和平民明确划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它打破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一条重要的原始界限。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道路平坦、“天下为公”,因此能“选贤有能、守信修和”、“民不独爱其人”。亲人,不独生子,使老死有用,幼者得以成长,孤弱病者都得到赡养。”
孔子倡导的较低的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大道消失、“天下一家”、“各有亲人、各子有自己的儿子、各人有自己的物品和资源”。与这种贫富差距、高低不平等相适应,出现了新的情况。一系列的法规、制度、伦理道德,“正君臣、敬父子、和兄弟、和夫妇”、“立田地、知智勇” ,据此“拟筑城墙、沟渠、池塘”。因此,“目的在于制定计划,战争由此开始”。这种社会显然不如“大同”世界那么完美,但有正常的秩序,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出现后阶级社会的“繁荣”。
孔子的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了内容不同的蓝图和目标。这种思想也启发了进步思想家和改革家。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受过它的影响。
3、经济思想
孔子最重要的经济思想是义利观和重义轻利的“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影响很大。
孔子所谓的“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是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于“义”与“利”的关系,孔子把“义”放在第一位。
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于我而言,如浮云”。行不义之事而富贵,如浮云。他不屑于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财富和荣誉。在他看来,伸张正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当贫富与道德发生冲突时,他宁愿遭受贫穷,也不愿放弃道德。孔子还认为,对待“义”和“利”的态度可以区分“君子”和“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很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只知“利”而不知“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所说的:“君子比义,小人比利。”
四、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与人的先天素质相似,性格差异主要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性相近,习性相远”)。
他主张“教育无差别”,创办私塾,广泛招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他主张“善于学习,就能为官”。学成后精力充沛,就可以当官。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要求教师要有“有教无类”、“济国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的方法论、“启发式”的方法论。并注重儿童的启蒙和启蒙教育。他是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是道德规范,“仁”是最高道德原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才能真正丰富“礼”。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了立志、克己、实践、反省、勇于改正等方法。
5、审美思想
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与“善”的统一,以及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即把文学艺术与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作为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而且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在诗、礼、乐上修身养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著名美学主张。
6.历史思想
孔子历史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是“直”,即研究历史时必须实事求是,不仅注重依据,而且“知己知彼,不知其所以然”。我们不知道的事情”(《韶》)。
七、旅游理念
孔子一生游历甚广。从长期的旅行生涯中,他体会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形成了独特的旅行视角。 “孔子游记”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旅游、考察、公务旅游。也就是说,孔子在旅行中学习、在旅行中受教、在旅行中求索、在旅行中做官、在旅行中产生愉悦的心情、在旅行中悟道、在旅行中传道。他的出行行为与读书、做官是分不开的。
人物评价
孔子弟子颜渊:抬头使人高,钻使人强,向前看,突然向后,师父魅力四射。以文学成我宠,以礼约我,我欲罢不能。 (《诗》)
孔子的弟子杀了我:我已经观察到了夫子,我远比尧、舜有德。 (《书》)
孔子弟子子贡:别人的智者,仍能克服丘陵;仲尼日月,不能胜之,不胜也。 (《礼》)
战国思想家荀子:伟大的儒家虽然躲在穷宅无处安放的地方,但诸侯却无法与他争名。他用了数百里的土地,但千里之外的国家却无法与他争夺霸权。一统天下,而无一物可倒……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智的世界不能玷污,除了伟大的儒家之外,没有人能够建立它,如仲尼、子贡。 (《乐》)
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有诗云:“高山静止,风景驻足”。虽然我无法达到,但我却向往。我读了孔的书,想看看他的为人。在石路,我观看了仲尼的庙宇、车车、服饰、仪式,学生们都习惯在家中练习礼仪。我只能留在后面,无法离开。天下之王,皆在有德之人之中。当他们在的时候,他们就繁荣;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他们就消失了。孔子之布,流传十余代,士人追随。从皇帝时期到诸侯时期,华文六种语言的大师都妥协了,可以说是至圣! (《春秋》)
汉代朝鲜诗创始人韩英:孔子怀圣人之心,游于道德之境,自在于无形之地,依天理,察人性,明其始,知其性。得与失,从而弘扬仁义……(《论语·里仁》)
晋代文学家陆机:孔子是圣人,堪弘道,迷玄六,思神宝,悟怀周,热心其言。有志气,灵魂有条理,言语沉思苍穹,有清歌戒律,有丹书。制作。 (《为政》)
唐太宗李世民:我今惟喜尧舜之道,周孔之道。把它想象成一只有翅膀的鸟,就像一条有水的鱼。失去了就会死,一时不能没有耳朵。 (《论语·子罕》)
唐代诗人杨炯:法象莫大于天地,灵动莫大于四时。悬像莫大于日月,备物莫莫大于圣人。 (《孟子·公孙丑上》 第4 卷)
宋真宗赵恒:其言不朽,其教无边,其德昭彰,为大王。人情的表达,帝道的勾画。 (《论语·子张》)
宋代哲学家程浩:至尊如孔子,道明如日月。 (《荀子·儒效》)
宋代学者朱熹说:天若不生仲尼,万古如夜。 (《史记》)
标签:
用户评论
孔子的一生真是传奇,他的智慧和思想影响了千年,读了他的故事,感觉受益匪浅。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文圣”孔子的一生,觉得古代圣贤的坚韧不拔真是让人敬佩。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探索,他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真是让人感动。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圣”孔子的一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孔子的一生告诉我们,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下,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文圣”孔子的一生,对古代的教育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孔子的一生真是太丰富了,从他的经历中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孔子的一生确实令人敬佩,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圣”孔子的一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感到无比自豪。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文圣”孔子的一生,对那些古代的道德规范有了更深的感悟。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文圣”孔子的一生就像一部历史长卷,让人欲罢不能。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孔子的一生虽然有很多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文圣”孔子的一生,让我对古代的思想家有了全新的认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孔子的一生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养。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圣”孔子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信念,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文圣”孔子的一生,感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哲学和智慧,他的思想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文圣”孔子的一生,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