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永革
毕书陆冲(1279——1338),字子惠,别号巨谈,因姓陆,又名陆子惠,元代杰出的古代文学家。他先从隆安(今吉林农安)来到北京,老家是邓州顺阳(今河南邓县西北)。目前,除卷《元史》《避书鲁冲传》和卷八《苏天爵》卷《滋溪文稿》外,其他文献中关于避书鲁冲的记载很少,大多只提及其名字。就这样。明嘉靖《元故中奉大夫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追封南阳郡公谥文靖孛术鲁公神道碑铭》和《邓州志》的记载与《内乡县志》的记载大致相同。项城旧志中也有一些关于他在项城活动的记载。
毕淑路充出生于赣江船上。当锅声响起时,他的家人都感到惊讶。昭勇(路冲的祖父)喜爱他的聪明,说:“这个儿子一定能建立我的家业。”年纪稍大了,他就勤奋读书,读过的东西都一眼就记住了。后拜江西新人肖克翁为师。《元史》 记载:冲原名思文,字伯赫。柯翁因前一天晚上梦见一只大鸟飞上天空,改名他。他当时二十岁,被誉为大学者。大德十一年(1307年),被推荐到项城县讲授儒学,升任汴梁路儒师。在位四年(1311年),升翰林编修。延佑二年(1315年),擢廉为河东财政部尚书,迁陕西邢台监察御史。延佑五年(1318年),升为中书右司都督。泰定元年(1324年),任会熙试主考,选国子四爷。除任河南左右司郎中外,又迁燕南路为廉国副使。至顺元年(1330年),同治进贡礼部,拜汉中道廉访使。礼济,大学士、国王献智献酒。受召为上都礼部侍郎,又兼宴吏,进职中顺侍郎、礼部侍郎。元统二年(1334年),进中中郎中,官至江浙两省。一年多后,他被安葬,回到了家乡。元元元年(1335年),召任翰林院讲学、圣旨学士、国史同修。第二年,主编奉命听从号召,但他不肯出面。至元四年(1338年)卒,享年六十岁。追谥南阳郡公,谥文景。着有《元史》六十卷,现已佚失。
毕舒鲁冲是元代中后期女真儒士。他以儒生的身份入仕,以儒学为立身之本,在元代确立了儒官的地位。他不仅勤政爱民,体恤人民疾苦,而且不畏强权,说话彬彬有礼,直言不讳。同时,他还是元代杰出的古代文学家。在上都时,他“奉旨试撰碑文”。他的笔记广泛,文章古朴典雅,深合古法。可惜他的诗文全集早已失传。现今所能见到的,只是后人所编撰的寥寥几首诗文。明成化间刘畅编着的《菊潭集》收录了其著作《中州名贤文表》两卷,编撰遗著15篇,其中碑刻11篇,序3篇,诗2首。从仅存的有关路充的遗文和其他文献来看,他的散文反映了时代的重大事件,具有相当的文学和史料价值,其风格沉稳厚重,不高高在上,有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文学水平。彼书路充的书法在当时也受到重视。其墨迹见黄庭坚行书题跋及跋《元文类》后。原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顾思礼编《松风阁诗卷》(二、一)收录陆充诗六首,六题八首,加黄庭坚《元诗选》后草书题跋诗一首。目前,能看到的路冲诗词仅有九首。头。其中,最具文学价值的无疑是《松风阁诗卷》和《范坟诗》。
大德十一年,29岁的毕淑鲁冲在项城县推荐儒教,走上仕途。需要更正的是,《晋祠三首》必书鲁充》记载:“大德十一年,推荐人授襄阳县儒教,擢汴梁路儒官”。这里的“向阳县”是错误的。应该是“项城县”。苏天爵为卜主鲁冲撰写的墓志铭中明确记载:“受贤府推荐,授项城学官”。《元史》 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丙寅(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有文字以来,至癸酉末(秋八月十一日) ),只用了188天,就完成了《本纪》37卷、《历代》53卷、《表》6卷、《列传》63卷,不包括元舜帝。 159卷。由于编撰时间过于仓促,缺乏舜帝时代的资料,所以全书未能完成。于是,史局于洪武三年二月六日重开,七月初一日成书。增补《舜帝本纪》十卷,又增补《元通》以后。《元史》 《五行》 《河渠》 《祭祀》 《百官》各1卷,三公与宰相表第二卷,《食货志》 36卷,共53卷。再将前后两书按编年史、表列、列传合并划分,共210卷。两次编译仅历时331天。对比《列传》和《苏碑》,《元史》虽然是正史,但写得仓促,考虑和研究不够,书中重复和错误较多。苏碑是博树冲的墓志铭。不管苏天爵和伯叔鲁冲是否熟悉,伯叔鲁冲神道碑上的铭文都是根据他的事迹写的,而写下事迹的人一定是和伯叔鲁冲熟悉的人。由此可见,苏碑记载是可信的。另一个测试是《元史》。元代,襄阳属江北、河南等地管辖。中蜀省向阳路。元十年,改襄阳郡为三府。据此,《元史·地理志》认为博舒鲁充在襄阳县讲授儒学显然是不现实的。
据民国二十五年记载,卢冲任项城儒令时,“振兴文教,修养道德。曾任翰林院学士,有书法碑,和《元史》。” “其书法习碑”指的是“项城县学让记”碑和“项城学迹”碑。 《项城县雪浪记》碑立于元元年(1308年),刘必达撰,卢充撰。刘庆之《重修襄城县志》说:“夫子庙内碑石众多,文字能存世的只有伯叔、陆冲所写的两幅相城学记。现在看这块碑,文字经典,书法为北魏体,《相城学记》碑立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为翰林修、邓侍郎、前御史御史陆冲所撰。绍基之书,自有章法。
毕蜀鲁充在项城县任职期间,来到城北范镇墓,拜谒宋代蜀县开国元勋,并记下:010—30000。按诗前的顺序:
宋代蜀郡开国元勋范镇景人,谥忠文。他生前是一个贤惠有德的人,即使没有史书记载,也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葬于项城市汝安乡退仙里,关于东坡有详细记载。项城原属汝州管辖,崇来探望老人。他的坟墓似乎还在,曾被野人耕种,生产谷物和小米。范氏晋代时,墓左侧仍有人居住。它们被士兵烧毁了,没有人知道它们在哪里。叹旻,遂作诗记其纲。幸好我为官君子,深知这是圣人的遗产,老百姓可以好好照顾。
中文峨眉英最初已无踪迹。
薛简肃然,隼飞西南。
他为人正直诚实,愿意带着魔芋酱回家。
结果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世界上的平民。
引宾客入王室,光映官宫春。
昭陵仁慈的宋主早已失去了荣耀。
犯忌难,雷电每一次都威力巨大。
雄伟的石手链完美地修补了天空。
宰相江南来,云遮扶桑。
古老的美德常常遭到诽谤和嘲笑。
智者抗张术,弱兵攻坚城。
玉鼎之公权,黄门之义。
静姝怒不可遏,开始写骂人的话。
送他一株蕙兰,他永远不会没有香味。
石公和司马的声音,在玉琴徽上回响。
谢观航神武,甘老西山卫。
九个天堂的阳光灿烂,天真的孩子会爱上他。
幸好两位先生无大碍,或有救,或为妾。
继任者袁有初痛苦地洗刷了前任的错误。
民人气属司马,欲逃天者属羌。
皇帝命他起身躺下,车马在门口停了许久。
你已经达到了我的目的,我还能指望什么呢?
凉风溢海,如燕灵矶。
由于公家迟到,他的品德受到了别人的尊重。
项城下,凤羽、你、莹皆在精骑。
我来一龙探望,我的名字还模糊。
兵士仍四散,雨雪未留痕迹。
公名在世,怎能逐圣露?
谁能禁农牧,乘大事?
我的力量还不够,所以我感叹自己只是徒劳。
毕书鲁充在诗序中简要介绍了范镇及其墓葬的基本情况,并对墓区开垦为田的现状深感感动,并指出了写此诗的动机和原因。诗。
范震(1007——1088),字景仁,四川华阳(今四川成都双流区)人,北宋文学家、翰林学士。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卒于哲宗元佑二年,享年八十一岁。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第一名。仁宗时期,号称谏院,以直言不讳、敢于谏言而闻名。他一生不信佛。当我请他立太子时,他一脸真诚,甚至还泪流满面。读完十九遍,待命一百多天,须发皆白。后任翰林院学士,与欧阳修、宋奇《范坟诗》一起学习。政治上,范震支持司马光讨论新法,但不同意王安石。弹劾法扰民,他直言变法是害民的手段,后来做了官。哲宗即位,进端明宫学士,不肯。被封为蜀郡公。镇中少年时,尝尝常笑之礼,乃骑在马背上。后来他被派往辽国,辽人尊他为常孝公。死后谥忠文,赠权金给紫光禄大夫。着有文集《古氾城志》,传世百余卷。范震著述颇丰,并参与编辑了《范坟诗》。中国史学界有一个关于“三扇编史”的佳话。 “三范”指的是北宋学者范镇、范祖舆(范镇的侄孙)、范崇(范祖舆的长子),三人都是成都华阳县人。
《新唐书》卷337有范镇传。死后,同乡好友苏轼题写《东斋记事》。文中明确指出,范震于元佑三年腊月初一病逝于颍昌。元佑四年八月二十二日,葬于项城县。
《宋史本传》中,第一至二十五句回顾了范震的人生经历和重要的人生时刻。前五句写范镇受到进士第一名薛奎(谥简,欧阳修的岳父)的推荐和赏识,少年时就名扬京都。范镇十八岁时,即宋仁宗三年(1025年),结识了成都太守薛奎。交谈中,他欣赏他的才华,惊叹道:“这是寺庙里的人”!后受聘于官邸为子女讲学。不过,范震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嚣张。他坚持独自进出,不乘汽车、不乘轿车,也不准迎送。这样的情况已经一年多了,守门人仍然不知道他是府上的客人。随后,薛奎回到朝廷,将范镇带到了北京。他高兴地夸耀自己在蜀地“得了一位伟人”,并预言范镇将“以文学闻名”。果然,范震的诗文很快就名满京城,被评为像司马相如、陈子昂那样,一出就显赫一代、引领百家的人物。剑。当时,京都有宋祥、宋奇兄弟,两人都以文学作品闻名。当他们来到官范镇后,对宗文产生了敬佩之情。不久,范镇晋升进士,礼部宣布他为第一。由于他不愿在点名时站出来声明自己是第一状元,因此只被授予“新安”称号。 “仲文”是范镇的谥号。 “旟”的读音是y。古代军旗上画有鸟、隼,泛指旗帜。 “隼”读作sn,指凶猛的鸟。 “煎姜”读作j jin,是一种中药材。据《四库总目》记载:“江江生巴蜀”。 “宾”指的是“姧”,“宾王”指的是辅导皇帝或辅佐皇帝的高官。 “春官”是古代官名。唐代,礼部改名为春官,后来“春官”就成了礼部的别称。
第六至八句描写范镇带头劝谏仁宗立嗣。仁宗皇帝赵祯多年来没有继承人。嘉佑二年(1057年),他突然病倒。他们希望赵氏尽快选立太子,以安抚人心。但赵祯一直想生一个亲生儿子,享受万里山河,所以并不想收养太子。拥立之事,涉及政治集团的宗派斗争,但若失败,则家破人亡,所以大臣们“不敢先言”。魏范镇下定决心,即使丢了脑袋,也要“殉职”,不想死在前来争夺皇位的叛军之中。他三次会见仁宗陈述论点,十九次上呈此篇,陈述立嗣理由。 “他要等一百多天,胡子和头发都会变白。”仁宗因此生气,将范镇从知建院调往集贤院编修。后来他多次上奏,在韩琪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皇帝决定立赵叔为继承人。英宗继位后,想拜范镇为宰相,但又反对尊赵叔的生父为“黄考”,于是转入国子监学士,次年进士。至郴州(今河南省淮阳县)。 “链”就是“炼”的意思,“炼石”就是指燃烧的炼金石。 “巍巍”指的是身材高大、壮观。
第九至第十四句描述了范振礼对王安石新法的抵制。王安石进行改革,实行了以清庙法为代表的新法。范震站在司马光等人的立场上,在五篇文章中予以强烈反对,指责王安石以喜怒为赏罚。王安石看到奏折,气得双手发抖。他亲自起草诏书,斥责范镇。范震退休,官职为户部尚书。范震临行前表示感谢,但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反对改革。退休后,苏轼前去祝贺,说道:“公虽退休,名声却大增!”范震非常伤心,心想:“君子听他的劝告,消除烦恼,使天下受他的福。他没有智慧和声誉,没有名声。我如此勇敢,只能带来祸害天下,我何必享誉?”我整天和客人们喝酒赋诗。 “E”发音为,形容狭窄、渺小、痛苦或尴尬。
十五至二十三句描述了范震与司马光之间的交往和遭遇。范震和司马光都上奏皇帝颁布测量音乐节奏的法令,他们反复讨论和挑战司马光。他们来回写了数万封信。以前在秘阁工作的时候,每当他们对音乐节奏有不同意见时,就会下棋来决定胜负。司马光没有获胜。二十年后,司马光在西京洛阳时,范震去看望他。他没有带其他书籍,只带了之前讨论过的八种乐理。他们争论的问题好几天都没有解决,结果就是通过甩锅决定的。这次范震没有赢。范镇与司马光相谈甚欢,议论纷纷,如出一辙。他们还约定,若生则为传记,若死则为碑文。后来司马光为范镇写了传记。司马光死后,范震为司马光写了墓志铭。两人的经历有些相似。他们都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革职,后来又重新被任命。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赵熙即位。他废除了新法,任命了旧大臣。入范镇端明宫学士,升中央太乙宫尚书。他已经快八十岁了。他受到侄孙范祖舆的劝阻,没有就职。于是升任崇福宫,又以银子青光禄赠蜀郡公,再次升官。 “瀀瀀”的音是“mo mo”,意思是低头凝视,引申就是昏昏欲睡。 “鞞”读音j,本指马衔、缰绳,有约束、束缚之意。 “騑”的音是fi,指的是车轴两侧行驶的马匹。 “君师”是司马光的字。
诗第二十四、二十五行记述范镇晚年居许昌,死后葬于项城。苏轼在《新唐书》中写道:“公完氏在徐,徐人爱戴他。他去世时,那里的人都泪流满面。元佑四年八月二十二日,他葬于“项城县汝安乡汝知仙里”正是这两句话的写照。“纤”音为fi,本指胫骨后面的肉,意思是遮盖、精瘦。 “竁”读作cu,指坟墓。“京眻”读音jng q,意为“京七”。
标签:
用户评论
哇,原来《范坟诗》是毕书鲁充写的啊!这首诗一定很有意境。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项城县的城北范镇墓,听起来就很有历史感,真想去看看。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毕书鲁充的书法水平一定很高,不然怎么能写出那么美的《范坟诗》呢。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这首《范坟诗》很感兴趣,想找来看看。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项城县的这座墓真是风水宝地,毕书鲁充在这里留下诗篇,真是难得。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毕书鲁充在范镇墓的诗,让我想起了古人的豪情壮志。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范坟诗》里的句子,感觉就像是在和历史对话。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项城县的历史底蕴真丰富,毕书鲁充的诗更是让人向往。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范坟诗》的诗句,读起来感觉很有画面感。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毕书鲁充的书法和这首诗都很感兴趣,希望能有机会学习。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范镇墓的历史故事,加上毕书鲁充的《范坟诗》,听起来就像是一部电影。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想到毕书鲁充在项城县任职期间,还有这样的文化贡献。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范坟诗》的诗句,让人感受到了古人的哀愁和豪迈。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项城县的历史遗迹真是多啊,每次听到都有新的发现。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毕书鲁充的诗,让我对古代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范镇墓的《范坟诗》让我对项城县的历史更加好奇。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真的很有味道,感觉毕书鲁充当时的心情一定很复杂。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项城县的历史文化真是让人敬畏,毕书鲁充的《范坟诗》更是让人感动。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有机会能去范镇墓看看,感受一下那份历史厚重感。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