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镇肖像
范震作品
探访宋代·范震文化研讨会旧址
观音寺村景
项城发现范镇家族墓
8月21日,经相关专家现场勘察,项城县王洛镇观音寺村发现的一处宋墓遗址初步确定为宋代名臣范镇家族墓葬。
范震(1007年—1088年),字景仁,成都华阳(今成都市双流区)人。北宋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仁宗在位时,知谏朝,以直言不讳、敢于进谏而闻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于熙宁三年(1070年)入仕为户部尚书,后定居许昌。追封蜀郡公,谥忠文。
苏轼说:“熙宁、元丰时期,士大夫议论天下贤人,必点名君师、景仁,他们的德行足以为世人树立榜样。意见的好坏足以让世界荣辱。”
据范镇墓志铭及神道碑记载,其墓位于“项城县汝安乡退仙里”。明清文献表明,范震墓位于芳村宝观音寺一带。 1987年《襄城县地名录》提示在王洛乡西北。但该墓的具体位置无法考证,也没有被纳入历次文物普查中。
根据相关线索,项城县政协和许昌传统建筑学会联合相关专家来到王洛镇观音村进行调查。
村民田庆说,村外曾经有一座大型“范家墓”,是文革前后发掘的,所用砖石用于修建桥梁、道路、戏台等。上次发掘时,他们在一座坟墓里发现了两面铜镜。 “我在村社换了三盒工字烟,扔进坟坑里,过了一会儿,就全没了。”
据他回忆,范氏墓出土的一块方碑(墓志铭,已佚)上有宋代当地名称“退仙村”。
在随后的研讨会上,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观音寺村发现的宋墓遗存与史料记载高度吻合,可初步认定为范镇家族墓葬。
许昌市传统建筑学会会长宋国孝表示:“范镇墓的发现对于历史文化研究和乡村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当前,应加强文物的收藏和研究保护,要加强范镇文化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范镇,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宋代已毁
北宋元佑四年(1089年)八月,范震葬项城。
“公卫蜀人葬于你。”苏轼在《范镇墓志铭》中明确写道:元佑三年腊月(农历正月初一),范震病逝于颍昌,享年八十一岁。谥仲文。 ” 晚公住在徐州,徐州人民爱戴他,去世时,那里的人都痛哭流涕。元佑四年八月二十二月,葬于汝安乡推县里。如知项城县”
需要补充的是,当年2月7日,范震的侄孙、作家范祖玉请假奔丧,称将于今年3月1日安葬于颍昌地区阳寨县。可见,范镇墓址一度选定在阳寨,但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范镇有五个儿子。长子在婴儿时期就夭折了。三子范百甲、四子范百岁分别比范镇早一年和六年去世。范祖禹分别为范百甲、范百岁撰写墓志铭,元佑四年八月葬于退贤里。也就是说,范镇的坟墓被辨认出来后,他死去的儿子们也都葬在这里了。据清朝文献记载,这其中还包括早已去世的长子。
坟墓作为生命的痕迹之一,必然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被抹去。李氏《师友谈记》记录了范镇墓的第一次损坏:
范祖丰是忠文公的孙子。常孟忠的文言:“我墓前的石人、石羊、石虎,都比标准大,好像我的官职配不上,你急着换吧。”祖峰早已忘记了自己的梦想,墓寺中的修士突然间雷雨大作,石人折断了他的手,斩断了他的身体。他开始害怕,并告诉了各地的亲戚。或曰:“仲文死后尚守礼,何况生时!”
石人被雷击毁的情况很少见。范祖峰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归咎于祖父灵魂的自律。
《师友谈记》写于《元佑》末期,距离范震去世不到5年。
寻找元代墓葬成为传奇
元代文学家必叔鲁充(1279—1338)20多岁就被推荐为项城进士。他曾游览范镇墓,并留下一首长诗。
“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伟人,人们不用读史籍就知道了。他葬于项城市汝安乡退贤里,有记载说他集中在东坡。”路冲避书看到墓地被开辟成一片田野,心中感慨万千。当地人告诉他,金朝时期,墓旁还居住着范氏后裔,但战乱后就消失了。
《范坟诗》年,卜主鲁充回顾了范震一生的重要时刻:他带头劝谏仁宗立嗣,“破禁忌”;抵制王安石新法“干老西山卫”;元佑早年辞去朝廷征召,“清风传四海”。
“公家自迟来,受道德人尊敬。项城神谕被封,你郢都在景骑。”毕叔和鲁冲希望禁止农民耕种和放牧,让范氏墓保持安静和庄严。
“吾来访仪陇,名姓尚模糊。来时兵马还散,雨雪无痕。公名在世,怎能追圣贤?”露?谁能禁农牧,乘大事新机?我叹息不已。”
比《避书鲁冲》稍晚的元代苏天爵,记载了范镇后人寻墓祭祖的记载。
元至顺四年(1333年),举人范震九世孙范惟恪从武陵(今湖南常德)来到项城祭奠远祖。这是家人时隔许久才回来。士绅们认为这是一个好故事,并赋诗称赞。苏天爵在诗集的最后写下了一段感言。
北宋时期,公职大臣家属多将坟墓安葬于钧、徐、郑、汴等地。或许是因为他们是朝廷里的官员,所以去扫墓祭祖很方便。后来战乱频繁,南北隔绝,子孙离散。这些坟墓大多成为无人看管的樵夫和牧民的土地。这就是范伟寻祖的大背景。
“范叔墓在今徐州项城县芳村,九代孙綝只能到此瞻仰,但君子之地,岂能为天下谋?”苏天爵记下了范镇墓的位置。宋代名退仙里,元代名方村堡。
清初再次修葺
《明嘉靖年间《襄城县志》记载:“范震墓在城西北四十里,房玄龄墓在房村”。附图中,范镇墓标在芳村以北。
清初,又一场战乱后,范震墓的地址再次成为一个谜。 “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人知道他埋在哪里。由于时代的变迁,地名也发生了变化。由于无法知道地点,也就无法找到他的坟墓。”
清康熙七年(1668年),县令张云中巡视气退贤里所在地。三年后,学者刘宗嗣收集各种文献,进行实地考察,确定范镇墓在凤岗后方、观音寺以北。
碑还没立起来,张云忠就辞职了。直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县令刘子章应刘宗嗣之请,重修范镇墓,筑墙,禁农牧,周围植松柏,并题写“范镇墓”。一篇文章,立了一座纪念碑。
刘宗嗣的弟弟刘宗主写了一篇文章《范蜀公墓道记》,记录了范镇墓的情景:墓地占地约100亩,其中一座大墓,墓主人是范镇夫妇;大墓下有五座坟墓,排成一排,埋葬着他的五个儿子;墓葬众多,难以辨认。
范震所居项城,与郏县苏轼墓遥相呼应,都为河南大地增添了光彩。柳宗主说,范震的事业、人品、文章、气节,都灿烂如太阳,天下后世无不为大师所惊叹。不管他是项城的官员还是项城人,只要是君子,他就是范镇的后裔。
梵真精神将永远传承
祖先坟墓所在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乡。在元代,寻找范惟可墓并祭奠,是家族子孙的使命和本能。清初,项城学者寻找范镇墓。他们其实是在寻找精神的高度和归宿。范镇墓一直都在那里,只是后人忘记了,丢失了。
如今,在钧、徐、郑、汴地区,我们能看到的宋墓屈指可数。即使是像苏轼这样的名人,他的坟墓也不可避免地被发现是元代的,而且草木都被掏空了。明清时期,他们的坟墓被盗的情况更加惨烈。周亮工感叹道:“定革从来没有发生过,是中州的悲剧,可怕的是我保护不了我的坟墓!”
时隔三百多年,范镇墓再次被确认。遗憾的是,几十年前它就遭遇了一场浩劫。
如今,西岗一侧,地表之上,范镇家族墓葬已经不见踪迹,墓志铭等遗物也无处可寻。但有热心人士的寻找,将有助于范震的精神光辉在他的第二故乡和安息之地得以传播。
时隔300多年,宋朝名臣范镇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标签:
用户评论
一直想亲自去河南看看那些宋代墓葬,感受一下历史的沧桑。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河南的历史太丰富了,宋代墓葬一定很有故事。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千年沧桑,这些墓葬见证了太多历史变迁。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行走河南,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宋代的历史底蕴。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宋代墓葬的发掘对研究那个时代有很大帮助。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河南的宋代墓葬,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看到这些墓葬的照片,都感觉穿越到了那个时代。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千年前的墓主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河南的宋代墓葬,是我心中向往的地方。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了解这些墓葬,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河南的宋代墓葬,让我对宋代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行走河南,仿佛能听到那些逝去的历史声音。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宋代墓葬的发掘,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那个时代。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河南的宋代墓葬,每一个都是历史的见证。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亲自去河南,感受一下宋代墓葬的魅力。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些宋代墓葬,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河南的宋代墓葬,让我对古代人的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行走河南,了解宋代墓葬,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千年沧桑,宋代墓葬的历史价值无法估量。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