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系统阐述唯物史观,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的共同主题。这两部作品都以对德国唯心主义的批判为出发点,都将揭示人类历史为何是生产。 ——劳动史作为理论目的,但各有侧重。首先,在对德国唯心主义的直接批判方面,《德意志意识形态》重点批判了德国唯心主义的非现实性及其逻辑前提的决定论,而《费尔巴哈论》则系统地探讨了德国唯心主义的逻辑悖论,以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为何发生变化。它们的表现形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吗?其次,在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文唯物主义为何陷入唯心主义时,《德意志意识形态》只是指出费尔巴哈没有把人视为“感性活动”,而《费尔巴哈论》详细讨论了他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的逻辑和抽象。第三,在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方面,《德意志意识形态》明确了历史学的前提、过程、动因、主体以及实现历史学主体目标的路径,《费尔巴哈论》进一步揭示了历史学各个领域的不断变化。上层建筑,特别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经济根源。加强上述两部著作的比较研究,对于揭示唯物史观的思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系统地探索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寻求实现“自由人的联合”的科学道路,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毕生哲学探索的价值目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历史自由”问题上做出重大理论创新的思想。结晶。《德意志意识形态》 首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此后,随着工人运动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许多著作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它。《哲学的贫困》对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并进一步阐述。它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工人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在厘清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分析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共产党宣言》以唯物史观的方法揭示了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价值和理性的双重视角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作用、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作了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以所有制地位为标志的社会形态演变的历史过程;《资本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过程。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和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实现自由的必然性,对唯物史观进行微观验证和理论升华;《反杜林论》 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三个组成部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早期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指出随着阶级的消灭和共产主义的胜利国家灭亡的必然性,进一步验证和发展从直接生活出发的生产再生产过程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人类历史规律;以及《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创立40年后所著,针对德国唯心主义的复兴和资产阶级学者对唯物史观的误解,通过彻底揭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转变过程,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为什么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体现为“理解一切社会历史的钥匙都在劳动发展史中”。在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费尔巴哈论》都是从对德国唯心主义的批判开始的。他们还以揭示人类历史为何是生产劳动史为理论目的,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系统阐述。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变革及其理论本质的经典文本。那么,这两部作品之间有何理论联系呢?《费尔巴哈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如何在“理论具体”层面得到丰富和发展的?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我们在更广阔的理论视野中全面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批判德国唯心主义的逻辑前提到揭示哲学发展的物质动因

就《德意志意识形态》而言,一方面,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揭示德国唯心主义的非实践性,进而实现真正的哲学革命,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创造哲学的逻辑叙事前提。唯物史观。青年黑格尔派坚持德国唯心主义思维方式,以思想、概念和意识在世界上的独立性和决定性地位为基础。他们认为,德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观念、意识的落后,这是德国人民深受基督教影响的结果。“黑格尔哲学是神学最后的避难所,也是理性最后的支柱”。其结果是试图通过超越黑格尔哲学来寻找改变落后现实的解决方案。由于青年黑格尔派局限于宗教批判的理论立场,“宗教总是被视为和解释为这些哲学家所憎恶的一切关系的最终原因”。他们认为外在的神或客观的精神可以转向人类。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这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们的批评最终“仅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评”,只停留在“雇佣、批评或利己”意识中以取代他们现在的意识,从而消除束缚他们的束缚。实际上,这是一种说法与另一种说法的对立,而“没有人想到提出德国哲学与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以及他们的“批评与他们自己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因此“绝对不会反对德国哲学与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实际存在的世界”。因此,真正超越德国唯心主义,创造新的历史哲学,进而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就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创造《德意志意识形态》并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和使命。

另一方面,基于人与动物的区别,确立人类历史的现实起点和探索历史规律的逻辑起点,进而揭示意识的决定性本质,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逻辑逻辑的批判。德国唯心主义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虽然“人和动物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其他什么来区分”,但人类历史展开的真正标志恰恰是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手段”。的生存”。因此,有必要以“真实的个体”而非德国唯心主义所提到的概念、意识、精神等作为考察历史自由问题的前提。社会历史领域的一切现象,都必须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来分析。解释并掌握。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分析了意识、精神、观念的决定性本质。首先,精神和意识需要语言的物质载体,而语言本身就是“振动的空气层和声音”。其次,语言是社会交往迫切需要的产物,而社会交往又是基于生产实践的需要,所以语言是生产实践的产物。第三,精神意识的丰富程度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的。精神和意识的不断独立来自于分工的发展。真正分工的标志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并且“从这一刻起,意识可以现实地想象:它是与现有的实践意识不同的东西;它可以现实地想象一些东西,而不是想象一些真实的东西”。从这一刻起,意识可以逃离世界,构建‘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第四,虽然精神逐渐获得独立性,能够独立创造自己的理论,但如果这种理论、神学、哲学、道德与现有的关系发生冲突,那么根本原因正是“因为现有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关系不一致”。现有的生产力。”冲突发生了。”第五,“主导思想不过是主导物质关系的概念表达”,因为“控制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也控制精神生产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于意识、精神、观念是由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总是受到社会存在条件的制约,所以德国唯心主义“在每个时代寻找某种范畴”,然后“从观念解释实践”。 ”。依据先存的精神意识来解释历史、寻求人类自由的实现路径,显然是对历史真相的重大误读,不可能找到实现人类自由的科学路径。作为一种超越德国唯心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所找到的实现人类自由的科学道路“不能通过精神批判……不能通过将其溶解为‘自我意识’或将其变成‘幻影’”、“幽灵” 、‘幻想’”等方式,但不仅“始终站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的角度解释各种思想形态”,而且“通过实际推翻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来实现”谬误产生的实际社会关系。

《费尔巴哈论》也把对意识、精神、概念的起源的探索视为德国唯心主义的逻辑起点,视为超越德国唯心主义的重要环节。它首先揭示了作为德国唯心主义巅峰的黑格尔辩证哲学所蕴含的内涵。逻辑悖论及其革命本质与现实之间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是唯物史观产生前提的叙事逻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是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与被宣称为绝对真理的体系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黑格尔概念辩证法所蕴含的革命维度体现在其真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彻底否定了人类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都具有最终性的观点”,“推翻了一切关于真理的观念”。最终是绝对真理的观念以及相应的绝对人类状况。”另一方面,黑格尔通过建立系统哲学来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其表现为绝对概念经过逻辑,外化为自然和精神,然后回归自身的过程。解决思维问题,达到绝对真理,最终走到辩证法的对立面。

其次,黑格尔系统哲学认知领域的内在矛盾也必然反映在对人类历史的解释中。按照黑格尔的辩证哲学,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类永远不会完善”。 “最终以理想状态结束”,但系统哲学本身“把历史的终结想象为人类达到了对这个绝对概念的理解,并宣称这种对绝对概念的理解在黑格尔哲学中已经实现了”,它表明:其历史认识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

第三,黑格尔辩证哲学认为,在实践行动领域不存在完美的社会和国家。每一个历史状态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最终都会在人类历史的无限发展过程中被更高阶段所取代。然而,系统哲学既然规定了绝对概念,那么它“必然已经达到了这个绝对概念能够在现实中得以实现的地步”,而它对同时代人实践的政治要求只能通过等级君主制来实现,这显然与“不存在完美的社会和国家”的理念相冲突。

第四,黑格尔构建哲学体系的目的是解决思维与存在的矛盾,矛盾的解决意味着人们对绝对概念的认识达到了绝对真理,进而意味着世界历史的完成。这与世界历史是一致的。现实与“必须继续发展”之间形成了新的无法解决的矛盾。

第五,黑格尔的辩证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发展过程中,但他的自然哲学也指出“自然只是‘观念’的外化,它不能在时间中发展,只能在空间中拓展自己的空间。 ”因此,它所包含的各个发展阶段同时并列地展现出来,并注定永远重复同一个过程。”这不仅包含其内部理论矛盾,而且与发展的现实相冲突。他们之间自然是存在矛盾的。

恩格斯认为,黑格尔辩证哲学存在固有的矛盾,其特点是逻辑优先,这意味着其革命性根本无法实现。只有真正实现革命性质与现实统一的唯物史观才是历史的。它必然成为一种超越德国唯心主义、代表时代精神发展的新哲学。可见,《费尔巴哈论》年对德国唯心主义逻辑悖论的阐述,实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年历史唯物主义前提讨论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费尔巴哈论》进一步历史性地探讨了作为德国唯心主义逻辑前提的意识、观念、精神的发展受到自然科学和生产力发展制约的内在机制,突出了意识、精神的发展。以及“理论具体”层面的精神。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李成旺:对德国唯心主义的批判与唯物史观的发展

首先,它揭示了对基本哲学问题的认识程度取决于科学的发展和现实生产力的进步水平。恩格斯指出,人们由于不了解自己身体的结构,科学水平低下,处于无知状态,就形成了灵魂居住在身体内,死后脱离而独立活动的观念。原始诸神的出现和从多神教的演变直至一神教的发展,都是“灵魂不朽”观念的表现,从而催生了一种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朦胧认识。而正是随着地理大发现等事件引发的现代世界的到来,世界市场需要大规模的机器工业来取代手工业,因此必须进行一场科技革命。这种现实需要使得摆脱神学和教会对知识创造的束缚已经成为过去。不可避免的。正是理性从神学的现实需要和科学的发展中解放出来,才使哲学基本问题的意识获得了充分的意义。

其次,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只有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回答。恩格斯认为,虽然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大多数哲学家都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这方面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但黑格尔认为,只有了解“世界的思想内容”,才能获得绝对真理。休谟和康德在上述问题上持有不可知论的立场,但随着实验和工业的发展,这一立场在实践中被驳倒。由此,恩格斯明确指出,真正的实践是检验“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有力武器。

第三,明确了哲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恩格斯指出,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近代哲学史上,唯心主义从笛卡尔哲学到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在现实科学和工业的进步以及实践面前已经失去了活力。真正的斗争,而唯物主义却失去了活力。随着现实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伊斯兰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每一次形式的变化都是自然科学领域划时代发现的结果,充分说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形式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哲学的进步植根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第四,揭示了唯物辩证法对德国唯心主义的超越是现实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重要体现。恩格斯指出,1850年代,随着现实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转变,黑格尔哲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旧的唯物主义也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从此,自然科学的进步必然要求唯物主义改变自己的形式,但庸俗唯物主义未能达到这一目的,费尔巴哈也不理解自然历史观。 187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达到了“足以阐明问题的比较完善的状态”,认知材料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被提出。到了1880年代,材料的组织也出现了新的突破,自然的历史观变得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同样,从自然角度出发的唯物主义发展观也被运用到对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认识中,真正将历史科学与“唯物主义基础”融为一体,从而诞生了历史唯物主义。

可见,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以阐明德国唯心主义的非现实性和生产过程中概念和意识的确定为逻辑前提来论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那么《费尔巴哈论》就是在“理论”中“具体”的。 ”层面揭示了德国唯心主义的逻辑悖论,特别是为什么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实质性发展随着科学、工业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并进一步回答了“意识为什么没有历史?”的重要问题。真正把唯物主义落实到社会历史领域,有力地论证了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本质。

二、从批判费尔巴哈缺乏“感性活动”视野到揭示其抽象人文主义

对费尔巴哈人文主义的批判是《费尔巴哈论》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间的另一个共同主题。揭示了与《费尔巴哈论》相比,这一主题的理论进步是唯物史观发展的完整呈现。进而把握其基本精神的必要环节。尽管费尔巴哈通过强调感性优先而实现了向德国唯心主义的转向,但最终在历史观上仍无法避免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这从根本上揭示了费尔巴哈未能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因此,无法找到实现自由之路的深层根源,是马克思、恩格斯完成对德国唯心主义在思想史上的批判,进而阐明实现历史性转型的必要性的极其重要的一环。前景。这也是我们把握旧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学说的逻辑必然性的一个重要前提。

《德意志意识形态》“缺乏对费尔巴哈理论本身的批评”。它对费尔巴哈历史人文唯心主义的批判仅限于指出费尔巴哈“只把人看作‘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而不理解周围的感性世界“是一种产物”。它是工业和社会条件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几代人活动的结果”,因此只能从自然关系的角度抽象地解释人。不能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正确把握人的本质。结果对于费尔巴哈来说,“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完全分离的”。他显然不可能找到一条实现人类自由的科学道路。《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探讨了费尔巴哈人类学在社会史领域的表现,即其宗教哲学和道德哲学为何在历史的视角下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揭示了费尔巴哈人类学的历史观点,特别是理论性的观点。其自由观的误解,从而阐明了唯物史观产生的必然性和科学性,促进了唯物史观的发展。

恩格斯指出,在黑格尔学派分裂期间,只有费尔巴哈打破了黑格尔的体系,“让唯物主义重回王位”。然而,费尔巴哈虽然认识到黑格尔哲学“逻辑第一”思想的局限性,但由于他不了解唯物主义及其发展历史,反而把唯物主义与机械的、非历史的局限性混为一谈。世纪唯物主义与其19世纪肤浅、庸俗的形式相混淆。因此,他不懂得吸收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不能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底。费尔巴哈通过宗教改革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思想表明,他仍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无法完成真正的唯物主义哲学改革。

费尔巴哈试图在他对基督教的批判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哲学。 “费尔巴哈的出发点始终是作为感性存在而存在的个体,”他认为。个人的实际需要催生了神学。 “宗教的根源和起源是人的依赖感……没有利己主义。” ,没有依赖感”,而基督教的出现无非是人们的“绝对幻想欲望”,其信仰对象体现在“一种包罗万象的满足”。恩格斯指出,因为他不明白就宗教的社会根源而言,费尔巴哈只是根据“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和精神关系”来解释宗教,认为旧的宗教无法真正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与自然欲望的关系中,只能诉诸于“寻求”。费尔巴哈认为,只要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能够真正回归人性的新宗教,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自然欲望关系,才能摆脱旧宗教对人的束缚,进而实现人的自由。

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存在以下逻辑悖论:第一,“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情感关系,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而宗教对性的态度却经历了变化。其次,现有宗教只起到婚姻立法神圣化、合法化的作用。许多宗教随时都会彻底消失,但“爱与友谊的实践却丝毫不会改变”。第三,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法国大革命期间基督教在法国几乎消失,但并不存在费尔巴哈意义上的所谓新宗教。可见,基于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来理解宗教,是费尔巴哈宗教哲学陷入悖论的原因。这其实只是人们在蒙昧时期形成的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对宗教的解释也发生了变化。应该进入社会史领域,但费尔巴哈没有这样做。因此,他无法直接揭示人与人之间基于相互欣赏的关系的真实本质。相反,他仍然以“宗教”的词源意义“联系”为出发点,认为借助新宗教,自然属性可以得到提升。连接——的神圣化,即男女性欲、意志、情感等的关系,可以揭示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完整意义,进而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过程。新宗教取代旧宗教。恩格斯指出,这实际上根本不能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正本质。这种建立在自然先存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只会导致历史观的唯心主义。

在此基础上,恩格斯分析了费尔巴哈道德理论的抽象性。费尔巴哈以“感性至上”为基础,指出追求幸福的愿望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幸福就没有美德……生命的基础就是道德的基础”。因此,追求幸福的愿望被视为一切。道德的基础。恩格斯认为,按照费尔巴哈的道德理论,只有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妨碍他人追求幸福的欲望,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自由。因此,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只能表述为“对自己实行合理的节制,对他人实行合理的节制”。但事实上,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原则在现实历史中从未实现过。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废除了封建阶级特权,在法律上确立了平等原则,但由于其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它所关心的只能是“绝大多数拥有平等权利的人只拥有最需要的东西”。勉强维持生计。”因此,资本主义无法满足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也就是说,费尔巴哈的道德理论根本不现实。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未能看到作为历史现象的道德的真正本质,并根据自然属性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这导致了他对人的抽象解释。这种解释是脱离社会关系的视角构建的。道德理论注定是肤浅的、贫乏的。它不仅看不到邪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的杠杆作用,而且还根据唯物主义自然观构建了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情况的抽象道德原则。它注定是软弱的,所以只能诉诸“只有放弃基督教,才能获得共和国的权利”来实现人类的自由,这显然是没有现实可言的。而在“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划分的社会”中,费尔巴哈“爱他人”的道德哲学的革命性完全丧失,这说明他根本无法“从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中找到真理”。从极度憎恶的抽象领域到现实生活世界的道路。”

如果说《费尔巴哈论》主要指出费尔巴哈哲学无法从“感性活动”的角度解释人性,因而具有历史与现实分离的局限性,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则详细讨论了费尔巴哈哲学基于唯物主义的抽象本质。由自然观构建的宗教哲学和道德理论。由此,从逻辑上揭示,要真正超越费尔巴哈,就必须“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转向历史唯物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唯物主义的革命性,真正找到实现人类自由的科学道路,无疑会丰富对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实质的阐发。

李成旺:对德国唯心主义的批判与唯物史观的发展

三、从综合生产理论的阐释到历史发展的经济根源的探讨

科学阐明德国唯心主义批判中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逻辑,是历史唯物主义阐述和发展的最后一环。《费尔巴哈论》 通过揭示德国唯心主义的非现实性及其哲学前提的起源,以现实个体及其综合生产理论为基础,真实地呈现了人类历史为何是生产史的图景,并阐明了其前提,过程、动机、主体、主体目标、实现路径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为何从根本上体现在通过改变现实的所有制关系实现其革命性与现实的有机统一。《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揭示了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经济根源的变化,特别是随着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德国唯心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以及历史发展的物质动因,重点探讨了“感知”“第一”费尔巴哈的人文主义无法通向人类自由实现的深层根源,这进一步论证了“理解整个社会历史的钥匙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的”,加深了对创新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本质。阐述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费尔巴哈论》 以综合生产理论为基础,系统探讨历史哲学的前提、动因、过程、主体、主体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等核心内容,突出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精神。恩格斯正在超越德国唯心主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明确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起点,也是我们审视人类规律的逻辑起点。历史。因此,有必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阐述实际的生产过程,并了解与这种生产方式相关的交往形式,即不同阶段的市民社会,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 ”,超越了德国唯心主义“逻辑第一”的思维范式。其次,指出人类历史并不是德国唯心主义所强调的思想史,而是表现为“分工的各个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因此,“总是有必要结合工业史和交流史来研究和讨论‘人类历史’。”第三,指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体现在“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在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而不是精神或意识的内在逻辑矛盾。正如德国唯心主义所认为的。第四,强调人类追求的历史目标的实现必须诉诸现实的革命。因为“‘解放’是历史关系、工业条件、商业条件、农业条件、通讯条件造成的”。它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一种思想活动。因此,“只能在现实世界中,利用现实来完成”。只有通过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这超越了德国唯心主义的精神解放理论。第五,指出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主体是无产阶级。因为要真正实现人类自由,我们不能像迄今为止所有的革命那样,用一种私有财产取代另一种私有财产,“从未触及活动的本质”。相反,我们必须消除导致人类不自由现实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但这只能诉诸于大工业所创造的阶级和现代社会的矛盾,“真正与整个旧世界分离,同时又反对它”,因为这个阶级“不再是一个阶级”。并不再被社会所认可。它是一个阶级,成为当今社会所有阶级、民族等解体的表现。”因此,它具有最强烈的革命号召力,体现在只有完全失去了一切的现代无产阶级。它的全部自主活动,能够实现其充分的、不再受到限制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是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和由它而来的全部人才的发展,表明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在推翻统治阶级的革命过程中,扔掉一切关于自身过时的东西。“只有肮脏的东西,我们才有资格从事重建社会的工作”,从而超越了德国唯心主义的英雄历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此基础上,阐明自然科学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生产方式变革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重点揭示构成历史因素的上层建筑各领域的不断变化特别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到唯物史观发展必然性的物质动因,以及唯物史观所实现的现实与革命的有机统一的真正根源,进一步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恩格斯指出,由于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简单地抛弃黑格尔的体系,而是本着“批判地消除其形式……抢救通过这种形式获得的新内容”的原则,真正做到了“根据事实”。我们通过自然和历史自身的联系而不是通过想象的联系来掌握“自然和历史”,因此将唯物主义“彻底(至少在主要方面)应用于所研究的所有知识领域”。《费尔巴哈论》 唯物史观基本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方法论上,生产辩证法超越了概念辩证法。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系统哲学是德国唯心主义的顶峰,它体现的是一种纯粹的概念辩证法,即“概念辩证法”。

念的自我发展”,而作为其起点与终点的“绝对概念”不仅是从来就存在的,而且是整个现存世界的真正的活的灵魂。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恢复了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方面,就是由于它把唯物主义真正贯穿到一切领域,以唯物主义辩证法取代概念辩证法,使得“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中概念辩证法本身也“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而历史发展过程根本上体现为生产方式的变化过程而不是概念的运动发展过程,因此这种唯物主义辩证法实际上就是生产辩证法。 其二,指出从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变化源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恩格斯指出,德国唯心主义彰显出概念自身发展的辩证法,其进步意义体现在促使“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辩证法思维成为近代哲学的共识,而这种从旧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变革,实则源自自然科学的进步。 其三,指出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于精神动因背后的物质动因。恩格斯指出,与自然发展史不同,社会发展史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而真正揭示“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便成为把握历史规律的重要环节,为此就要揭示引起人民群众、每一民族中的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的动机,而不管这一动机是以何种意识形态的形式出现的。现代社会历史已经证明,一切政治斗争都表现为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也都必然具有政治的形式,但它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因此,“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而作为以法律形式取得普遍权力来反映市民社会要求的国家的意志,则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其四,揭示了上层建筑的变化源自经济基础的变革。恩格斯指出,意识形态尽管表面上呈现为能够独立地发展、仅仅服从自身规律的独立存在,但实际上任何思想的发展过程“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具体体现在:首先,“作为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国家,就不是一个独立发展的领域,“它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都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解释”;其次,市民社会的一切要求要通过国家意志以法律形式取得普遍效力,同时“经济事实要以法律的形式获得确认”,因此,作为意识形态另一重要内容的法律也是由经济关系状况所决定的;最后,以哲学和宗教的形式呈现的意识形态尽管离物质经济基础更远,其中宗教离开物质生活最远,因此导致它们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越来越错综复杂,但其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依然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终归也是由“经济关系引起的”。 《费尔巴哈论》在揭示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本身的逻辑理路及其理论局限的基础上,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对德国唯心主义的超越过程是自然科学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方面,并将其贯彻到对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领域的理解之中,消灭了传统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才实现了革命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作为“在劳动发展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于工人运动实践,也必将在工人运动实践中呈现其革命性力量,因此,“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费尔巴哈论》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无疑将使我们在更为广阔的思想史视阈中深刻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变革的理论实质,进而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

李成旺:对德国唯心主义的批判与唯物史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3]俞吾金:《问题域的转换——对马克思和黑格尔关系的当代解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4]侯惠勤:《恩格斯:马克思哲学守正创新第一人》,《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10期。 [5]唐正东编著:《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用户评论

栀蓝

李成旺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对唯心主义有了新的认识,批判得很到位,唯物史观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巴黎盛开的樱花

一直对唯心主义抱有疑问,这篇文章分析得挺深刻,感觉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棃海

李成旺的这篇文章让我对唯物史观有了新的认识,批判唯心主义的角度很新颖。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醉枫染墨

这篇文章让我对德国唯心主义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唯物史观的信念。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与清晨阳光

李成旺老师的批判很有力度,对唯物史观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各自安好ぃ

读完这篇文章,我觉得唯心主义在很多方面都有待商榷,唯物史观确实更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抱

李成旺的批判很有深度,让我对唯心主义有了新的看法,但唯物史观的发展还需要更多实证。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要变勇敢℅℅

这篇文章让我对德国唯心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批判得很到位,感谢作者的分享。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殃樾晨

李成旺老师的文章让我对唯物史观有了更深的理解,批判唯心主义的观点很独到。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生只盼一人

这篇文章让我对唯心主义有了新的认识,但也觉得唯物史观的发展还需要更多探讨。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哭着哭着就萌了°

李成旺的批判让我对唯心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唯物史观有了更深的思考。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关风月

这篇文章让我对德国唯心主义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批判得很彻底,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很有帮助。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毒舌妖后

李成旺老师的文章让我对唯心主义有了新的认识,但也觉得批判应该更加全面。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服从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唯心主义有了更深的了解,但也觉得唯物史观的发展还需要更多实证支持。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稳妥

李成旺的批判很有力度,让我对唯心主义有了新的看法,但也觉得唯物史观的发展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慑人的傲气

这篇文章让我对德国唯心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批判得很到位,但对唯物史观的发展还有疑问。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算了吧

李成旺老师的文章让我对唯物史观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批判唯心主义的过程中是否忽视了某些方面呢?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贝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唯心主义有了新的认识,但也觉得唯物史观的发展还需要更多时间和努力。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菢过后只剰凄凉

李成旺的批判很有深度,让我对唯心主义有了全新的看法,同时也让我对唯物史观有了更深的思考。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