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重逢
这是一个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让人感受到父子之间的真爱。然而,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不少网友发现这篇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例如,原文中“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赶往7岁儿子的学校”一段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事实上,1989年美国洛杉矶并没有发生地震。于是将文字改为“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立即遭到网友质疑。因为根据记录,当年洛杉矶地震发生在凌晨4点31分,当时教室里不可能有学生。于是,现在又变成了“一年”。
部分文字内容
从这一点来看,这篇文章基本上是马克·汉林杜撰的。我不禁想,凭空捏造的文章还能在教科书中立足吗?
有人认为,文本真假问题需要结合时代来考虑。现在的中小学生都是“网络原住民”,很容易发现真相。面对这些学生,语文教学怎能不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因势而新呢?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文本改编,鼓励学生寻找正确答案,进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对这些学生进行价值教育时,切忌“自言自语”,而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接受习惯。
我个人认为,内容捏造的文章不利于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大多数学生在三观成熟之前,只能判断事物的是非,思想比较偏激。如果这样的文章放在课本中,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至于价值观的引导,比如有人说,朱自清的《背影》应该从教科书中删除,因为他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不利于教导学生遵守法律。那么,把捏造的文章编入教科书,岂不是不利于教导学生诚实守信、守法吗?
当今社会,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最大利益,制造假冒伪劣商品。人们深受其害,对假冒伪劣商品深恶痛绝。那么如果你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样的捏造文章来教学生,学生会学到什么?老百姓会得到什么?
《地震中的父与子》在教材中的地位并不是不可替代的。汶川地震、雅安地震中,救援人员中有多少感人事迹,涌现了多少英雄。这些人物事迹都可以写成文章来代替。这些真实的中国“父子”事迹,哪一个不是比捏造的外国故事更值得我们学习呢?
希望教材编写部门能把这个外国的、捏造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换成中文的、真实的《父与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附: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原文
标签:
用户评论
这课文真是编得感人,但总觉得外国作家编造的父子情有点假。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学的课文,现在再看,真的对父子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样的故事太感人了,让人热泪盈眶。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课文里的父子情确实感人,但我觉得这种编造的故事有点误导人。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读到《地震中的父与子》,我都会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外国作家编造的父子情?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教育意义。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课文里的父子情太伟大了,但总觉得是编出来的。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父爱。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课文里的父子情太感人了,但我不确定这是否真实发生过。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外国作家编造的父子情?我觉得这样的故事更能触动人心。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读到这个课文,我都会想起自己父母的爱。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让我对父爱有了新的认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课文里的父子情太感人了,但我更喜欢真实的父子情。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外国作家编造的父子情?我觉得这个故事更多的是一种启示。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我都会被父爱的力量所感动。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课文里的父子情让人感动,但我觉得这种编造的故事有点过于理想化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样的故事让人深思,也让人更加珍惜亲情。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外国作家编造的父子情?我觉得这样的故事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读到这个课文,我都会被父与子的感情所打动,不管它是真是假。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