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历史观的转变,是由恩格斯提出的。他在这篇文章《卡尔·马克思》中说,马克思“实现了整个世界历史观的改变”。变革的核心包括重新思考史实与人物评价的关系,找到它们统一的基础,即发现“一切历史变迁的最终原因”。马克思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往一切历史唯心主义在思想和政治变迁中寻找历史变迁的根本原因的观点,从而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转变是历史观的根本转变,但并不否认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在历史观领域取得的成就。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发生根本转变之前,人类思想史上就提出过许多重要的、具有启发意义的社会史思想。我们讨论的是为什么唯心主义历史观并不总是占据历史领域,而不是否定以往历史观中的合理思想。

至于有些学者把这些合理的思想称为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称为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这或许并不恰当。由于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创立的历史观的特殊名称,那些含有一定合理因素的历史观只能被视为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前史。

从政治角度看,由于唯物史观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可以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历史观的理论支柱。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在理论上是最具革命性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最具革命性的。只要运用到现代,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愿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被誉为工人阶级圣经的《资本论》巨著,以及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到科学的转变,都与历史唯物主义密不可分。

恩格斯曾从政治角度评价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为何遭到如此激烈的反对。他说:“所有关于历史事物的传统和习惯观点都被这一原则否定了。所有传统的政治论证形式都崩溃了;爱国勇气的精神愤怒地反对这种令人愤慨的观点。

因此,新的世界观必然不仅会遭到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反对,还会受到一群想以自由、平等、博爱的咒语扭转世界的法国社会主义者的反对。 ”

统治者及其理论家必然痛恨有关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千方百计歪曲马克思主义辩证历史决定论的科学内涵。因为承认客观规律,承认生产方式在历史发展中的最终决定性作用,就等于承认其自身统治的暂时性和历史变革的必然性。当然,统治阶级及其理论家不能接受这一点。相反,如果推翻唯物史观,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必然崩溃,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也将成为泡影。

可见,马克思主义基础中最重要的一环,也可以说是贯穿整个体系的基本规律,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整个体系原则上与之并存。当这一理论受到限制时,其余环节的相对地位就会受到相应影响。因此,任何对马克思主义正确性的讨论,都必须从这个理论是否有效、如何有效的问题开始。

除了政治层面的问题,还有学术层面的问题。

尽管它常常与政治问题纠缠在一起,但将所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挑战都归为政治问题是不恰当的。学术问题必须通过学术讨论来解决。

如果唯物史观不能对各种理论挑战提供科学的、事实的、当代的答案,质疑和批判唯物史观的声音仍然会不绝于耳。马克思从劳动中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得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结论。

为什么历史唯心主义难以驱逐?

这对于历史唯心主义来说是致命的一击,但并没有将其击倒。人类社会史领域存在许多疑难问题,包括社会历史的本质、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必然性和因果性、人类在历史中的作用等。几乎每个问题都有困难和争议。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致力于推翻资本主义、创造宏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实践。他们历史观上最大的贡献就是翻转了被历史唯心主义颠倒过来的根本问题,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潜在发展动力的创造性思想。然而,他们不可能理解全部历史唯物主义。详细讨论了教义问题。我们可以在他们的文本中发现许多尚未发展的想法。特别是由于其争议性和基础性,该概念的使用并不总是一致的。

根据辩论对象的不同,讨论的焦点也有所不同。许多理论差距常常为不同的解释和争论留下很大的空间。社会史的领域就是人的领域。可以说,在一切曲折中,人们最终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意识形态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存在通向历史唯心主义的通道。

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问题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就很难摆脱历史唯心主义。最流行的指责之一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划分是历史观中传统主客体二分法的翻版,这种划分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这种区别在社会中并不存在。

社会意识也是一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贯穿于一切社会存在。我们能否想象,作为社会存在基础的物质生产方式没有人类意识的参与?我们能否想象一切社会存在都不是由人类意识创造的?相反,我们是否可以说社会意识不是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一样的。第一性和第二性之间没有关系,决定性和被决定性之间没有关系。但一变成二,二变成一。

俄罗斯的博格丹诺夫曾说过,在生存斗争中,人们只有借助意识才能团结起来。没有意识,就没有沟通。因此,各种社会生活都是意识————心理生活。社会性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个词的确切含义是相同的。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国内外杂志上看到很多这个理论,或者这个理论的修改版本。

为什么这种说法如此有道理,为什么坚持这种观点的人会得到很多人甚至一些所谓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认可呢?因为社会的一切存在确实是由有意识的人创造的。人类意识参与其中,根本不可能将人类意识排除在社会各个领域之外。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并不主张社会存在是没有人类意识参与的纯粹客观存在,也不否认社会意识是社会现象的一种存在方式。社会意识始终存在于社会内部,而不是社会外部。非社会性的社会意识是一个悖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伟大发现,不是要划分社会存在的各种形式,而是要解决社会结构中的深层次问题,即社会发展的源泉在哪里被发现?是从人们的意识中寻找,还是从人们生活的社会存在中寻找?社会意识从何而来?它是人们内心固有的、主观的、自生的,还是由人们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为什么我们会在不同的社会中看到它?社会意识的不同形式是否是由于不同时代人们的大脑结构不同造成的?

人脑的结构变化极其缓慢,不同的社会意识只能依赖于不同时代的社会存在,即主要依赖于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内容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所实现的社会存在。虽然社会存在是由人创造的,是由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参与的,但参与这种活动的人并不了解自己将形成什么样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相反,它是社会意识形成的根源。只有这样的视角才能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变迁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提供基础。

任何一个研究者探索社会意识形态演化理论,或者探索不同社会中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关的风俗、习惯、道德等形式,如果社会中停留的一切都是有意识的人参与并存在于社会中的话。如果离不开社会意识,就不可能走出低层次的实证思维层次,对社会的观察就会如雾里看花,永远无法走出“理论困境”。唯心主义创造的绝对同一性。还有一些关于实践的想法经常被误解。实践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为什么历史唯心主义难以驱逐?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重视实践在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认识论和历史观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实践的视角就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转变。只有这样,科学把握实践本质,才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关键。

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对象,没有对象就不可能实践,我们把对象称为对象;三是对象。另一个是主体,即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实践的人,我们称之为主体;第三是主题。它是一个中介者,是人们用来改造物体的工具。没有工具,主体和客体之间就不可能建立任何关系。

这样,人类的实践活动就包括两类因素:物质因素和意识因素。包括物体、工具以及作为主体的人的自然存在,都是物质因素。人类没有自我意识,而是“站在坚实的地球上并呼吸着所有自然力量的真实的、有形的存在”。意识因素包括实践意识、计划和目的。如果扩大的话,还包括人在实践中的理性、激情、欲望等。实践的自觉因素必须有一个载体,而它的载体就是人。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性的。一切将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事物,都可以在人类的实践以及对这种实践的认识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由此可见实践视角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实践的三重结构,以及人作为身体和精神的统一存在,充满了历史观的理论陷阱。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因素被抽象地、片面地夸大,历史唯心主义就能找到藏身之所。一些学者片面强调实践活动的物质性,把实践变成纯粹唯物主义的客观方式,以排斥人及其思想、意志和目的,为历史唯物主义“辩护”。这只会造成损害。

排除人和人的思想的“实践”,所谓无意识的实践,不再是人类的实践而是动物的本能活动,人类又变成了动物。这种生物唯物主义远远低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人的主体性、意志、理性、目的是历史观中难以解开的结。

当实践中的精神被客观化,变成非人格化的精神时,就会导致理性主宰世界的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理性主宰世界的历史观就是如此;当人们在实践中的意识因素转化为决定性因素时,就会导致意识决定存在的历史观,一切历史的本质是思想,历史是思想的思想,一切历史都是历史。的想法;片面强调实践的非理性,会导致历史观的非理性主义;片面强调理性,就会导致抽象理性主义的历史观;对人性的抽象,片面强调人性决定历史,就会导致抽象的人文主义历史观。

列宁论唯心主义认识论起源的段落《谈谈辩证法问题》 :“人类的知识不是一条直线(也就是说,它不是沿着一条直线前进),而是一条与一系列圆和螺旋无限相似的曲线。这条曲线的任何一段、一段、一段,都可以变成(单面转向)一条独立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可以把人(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带入泥沼坑。 ……

线性与片面性、僵化与僵化、主观主义与主观盲目性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我认为可以用来说明,由于人性与社会性、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分离,实践中主体、客体、中介统一体的分离,片面夸大其中一个因素,从历史唯心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似乎已经预见到了这种可能性。

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起源的第一篇文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不仅批判了旧唯物主义,而且从抽象的方面批判了夸大人的主体性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堵住了一切通过实践因素通向唯心主义的通道。

历史唯心主义为何难以驱逐?除了政治和理论因素外,我们还必须考虑现实因素。这就是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能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和回答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就会拱手让出解释问题的理论统治地位,极大地损害唯物史观的威信,让各种唯物史观的反对者有自己的观点。地方。

如何看待社会领域比自然领域更符合人们的利益,而社会问题缺乏直观性、经验证据和实验性。从自然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充满了理论陷阱。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花了数千年的时间。这真是一条漫长的哲学之路。

用户评论

温柔腔

历史唯心主义真的那么难以驱逐吗?我觉得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态度,总能找到答案。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全网暗恋者

历史唯心主义的存在,可能是因为人们害怕面对现实的残酷,总是寻找精神寄托。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毒舌妖后

我一直觉得历史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是对历史的不同解读,很难说谁对谁错。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抹丶悲伤

为什么历史唯心主义难以驱逐?因为它往往能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上花

历史唯心主义可能在某些时期有其合理性,但随着时代发展,确实需要被更新换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来自火星球的我

历史唯心主义难以驱逐,可能是因为它更容易被人接受,而唯物主义则需要更深的思考和认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没有爱人i

我觉得历史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各有千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無極卍盜

为什么历史唯心主义难以驱逐?可能是因为它更符合一些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绝版了i

历史唯心主义虽然难以驱逐,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让更多人了解唯物主义。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她最好i

历史唯心主义的存在,也许正是人类对历史和生命的一种美好想象。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站上冰箱当高冷

为什么历史唯心主义难以驱逐?因为它往往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而不仅仅是理性分析。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り。薆情海

历史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是人类对历史的解读,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更好。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掉眼泪

我觉得历史唯心主义难以驱逐,是因为它更容易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集体荣誉感。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ー半忧伤

为什么历史唯心主义难以驱逐?可能是因为它更符合某些人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模式。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菢过后只剰凄凉

历史唯心主义的存在,也许正是人类对历史的一种美好愿望和向往。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屌国女农

为什么历史唯心主义难以驱逐?因为它往往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山暮雪

历史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是对历史的探索,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为爱放弃

为什么历史唯心主义难以驱逐?可能是因为它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签: